2013年4月,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健康行业展会之一:第二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世界各国、各地区行业精英围绕“健康”话题展开高层次讨论。其中,一篇题为《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的论文以高瞻远瞩的见解与科学缜密的理论阐述在本次展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论文的作者,正是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陈厚琦博士。
数十年前,风华正茂的他远离故土、赴美求学,凭着执着的人生理念和对知识的渴求,致力于西方医学的前沿学科——自然医学;他回到故乡扬州,将几十年奋斗得到的成果贡献给家乡人民和祖国同胞,为民众的健康,逆转心脑血管疾病和预防癌症等慢性疾病作出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留美博士,一位奋斗数十年、有着灿烂人生经历的海归科学家,一位抗衰老医学和自然医学专家。他的人生经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深厚人文底蕴在一个扬州之子身上的聚焦、放大和特写,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过去六十多年中奋斗不息的代表之作,是祖国的骄傲。
陈厚琦博士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演讲
“运河名城扬州是我的根”
陈厚琦博士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他对故乡的眷恋是那样的执著。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怀有美好而难忘的思念和感情。他的家就在仁丰里糙米巷内。那熟悉的小巷,青砖黛瓦,神圣的庙宇,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那瘦西湖悠长的流水,平山堂悠扬而古老的钟声,个园里千枝万竹在风中簌簌作响,这一切是那么让他着迷、眷念,古老的扬州城让他终生难忘。他爱扬州故土,正如他说“扬州是我的根,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也要在脑海中留下她古朴秀丽的身影”。
陈厚琦出身于扬州的陈氏大家族,无论在动荡的岁月,还是在繁茂的盛世年代,他的家族始终显得耀眼辉煌,表现出显赫的社会影响。他的祖辈曾中过举人进士,出过清道光年间的布政史。近代史上,家族先后涌现三位部级干部。他们是陈忠经(曾担任过国家某部副部长)、陈朗环(曾担任过冶金部副部长)、陈思(曾担任过副军级干部)。
出生于名门望族的他承袭了陈氏家族睿智敏捷的优良基因,让他能在广阔的世界纵横驰骋,在充满坎坷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奋力攀登拼命求索,这也许是无数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和一种精神的体现。
陈厚琦在自创的一首诗歌中吟唱道:“生物工程,癌症攻关,杏林探索,冲破巨浪;康复病患的欢欣笑语,抚慰着经久磨难的翅膀。取真经,驱逐病魔,化腐朽,成神奇,谈笑间,还你健康。”从这些发自肺腑铿锵有力的诗意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真诚、善良,感受到他对人类的大爱,感受到他那颗澎湃的心在不停地跳动。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其目的是为了对人类更多更好地付出。
博士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徐静也是扬州人,原来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1986年7月随夫一齐去了美国芝加哥,在该城市的郊区,他们有一幢别墅,三层楼450个平方,楼房后面有一处草坪,平时他们喜欢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或到家里的草坪上放飞心情,享受人生乐趣。
他们的爱情没有年轻人那种浪漫潇洒,却是美好而自由的。他们的结合也许是天赐良缘。因为那时青春年少的陈厚琦经常到一位叫徐金庭的同学家里玩,经常见到这位同学的妹妹徐静。后来二人互生情愫,久而久之,擦出爱的火花。1979年,他们终于走进婚姻殿堂,结为秦晋之好。婚后,他们生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在美国芝加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后从事国际贸易,二儿子正在上大学,学习人类营养专业,两个孩子学有所成,这给做父亲的他给予了极大的安慰。
下乡插队潜心苦读
1968年,在扬州新华中学读完高中的陈厚琦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身佩大红花,在鞭炮和欢庆的锣鼓声中,坐着轮船来到了兴化永丰乡兴倪大队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行的四个知青住进了简易的“知青之家”,这个“家”:墙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泥巴墙,屋顶盖的是茅草,总共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外带一个厨房。
那时,知青的劳动与当地农民一样,采取工分制,一天只能得到几毛钱,一年下来除了买柴米油盐以外所剩无几。生活虽艰苦,但他们年轻力壮,干劲十足。不过由于长期生活在城里,很少吃苦,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压在肩膀上,将肩膀压红、压肿了,压得胸膜受伤、鼻子出血。这样的经历也让知青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苦,对农民的感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旷日持久的磨炼,他的后背和肩膀上都鼓起了隆起的肉块,那是由于长期挑担留下的印迹,也是他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劳动中升华自己的见证。他在农村劳动是认真的、踏实的,到后来,他能挑二百多斤重的担子,肩头也不疼了。在乡下,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农活,耕田、除草、插秧、打场、罱河泥、挑麦草等样样是行家里手。
当时在知青中流行一句时髦话叫:晒黑皮肤,炼红了心。特别是夏天,他咬着牙带头劳动,打着赤膊,全身是汗,一个夏天下来,原来皮肤白嫩的他,浑身晒得黑漆漆的,根本分不清是知青还是农民。陈厚琦真正和农民兄弟打成了一片,在劳动中锻造了自己,不久就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
在农村这个大熔炉中,陈厚琦像一头任劳任怨、不知疲倦、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一样,在田间默默地耕耘,付出的是汗水、辛劳、热血。面对艰苦的生活,晨起日落的田间劳作,他无怨无悔、踏实苦干。在这期间,他曾写过不少富有激情的诗,如在《冬令农活》这首《浪淘沙》里他写道:
北风逞淫威,水面冰坚,横泾河里罱泥船。破冰积肥唤日出,别样冬闲。
罱篙剪出水,满舱好肥,欢声笑语船船连:莫谓今又超千斤,天外有天。
知青的生活单调而沉闷,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有人耐不住了,或牢骚满腹,或过早地谈情说爱,或偷偷摸摸,或到处闲逛,或惹事生非,或玩牌虚度年华。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感到前途迷茫。可是陈厚琦却执着地认为,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只有扬起生活的风帆,刻苦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生活才会光辉灿烂。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才能掌握自己,才能执掌和开启美好生活的金钥匙。”他深知,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而在劳动之余,他即使再劳累,也要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让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每天当城市亮起万家灯火时,他却在小茅屋里点起一盏煤油灯,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在兴化插队的六年,是苦读的六年。这期间,他自学完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另外,又自学了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论,钻研了列宁的《哲学笔记》、政治经济学、世界通史等,复习了大学英语。“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切的付出为他今后踏进大学校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遇到挫折,他变得更坚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金子,即使埋得再深,总会被挖掘出来,闪现其应有的光彩。有才的人终不会被埋没。1974年对于他来说,是个时来运转的机会。
那时候全国还未恢复高考,适逢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多少农家子弟得以踏进高校的大门。但是,由于家庭成分的历史原因,上大学对陈厚琦而言却遥不可及。不过陈厚琦吉人自有天相。因为当时政策还有规定,必须推荐一定比例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进入高校读书,这个政策终于让他得以进入南京林学院,圆了大学梦。三年以后,他在紫金山麓的这所高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和扎实的基本功,被分配到扬州的江苏农学院担任老师。作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目光望着这位优秀生,他心中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更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
又回到了家乡扬州,一切是那么美好。从大学生变成了大学老师。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强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他拼命吮吸着知识的奶浆。在校园里,他一面当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他又自习其他课程,向前沿科学进军。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进则退,不学则滞,钻研得越深越觉得自己的不足。因而他把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当别人或闲谈,或争名夺利,或闲逛打牌时,他都静静地呆在宿舍埋头苦读。这样几年后,他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在年轻教师中已经出类拔萃。
1979年,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正在招收研究生,他在遗传学方面学有所成,也对此特感兴趣。为了祖国的科学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他决定报考研究生。当时全国报考人数已经有360多人,他们都是大学里的拔尖人物。经过考试,其中50人通过初考,陈厚琦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初考。到北京参加复试,他也顺利通过。在最后录取的16人里,他名列其中。
一切顺理成章,但事情却曲折多变,令他措手不及。
不久,中国某研究所派人到江苏农学院洽谈,非常明确地对校方领导人说,陈厚琦已被正式录取,国家急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他的知识水平均十分优秀,将来一定有所作为,恳请单位服从大局,不要舍不得放人。校方也很通情达理,决定放人。
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未被录取。他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未被录取,某研究所为何特地派专人千里迢迢来扬州协商要求放人,并且明确告之校方,他已被正式录取,怕校方不同意放人,还派人
来做说服工作呢?可能是有人“走了后门”采用了“调包计”将他忽悠了,这是一种无言的悲哀和痛楚。事情的真相无从知晓。庆幸的是,陈厚琦没有消沉,没有气馁。他选择了坚强,继续钻研,让刻苦来消除这烦人的迷失和惆怅。
他相信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而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艰难挫折对陈厚琦是一种考验,一种激励,一种锤炼,他不但没有被击垮,相反,以更加执着的精神奋力前行在科研大道。
他成为美国伊利诺大学美籍华人教授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国外一些先进的东西蜂拥而至,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需要国内优秀的人才去吸纳。国家为了培养尖端人才,希望全国高等院校有专长的年轻教师参加公派出国留学。陈厚琦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极好机遇,决定报考。
考试是严格的,梦想到国外去“镀金”的考生也很多,当时江苏省各高校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年轻教师都报了名。他顺利通过了专业考试及英语测验,全省众多考生中只有两个被录取,他就是其中一名。
1982年,陈厚琦乘坐飞机从上海抵达到太平洋彼岸美国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城。作为公派留学生他深知肩上的重任,面对新的环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为中国人争气,决不给祖国丢脸。伊利诺大学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他在香槟校区学习期间,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刻苦攻读,利用这里良好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攻克世界的科学堡垒。学校——宿舍——实验室,这是他每天生活、学习的足迹。他的导师叫别托教授(Dr.Buetow),是全美生物分子学和遗传工程领域的权威,名师出高徒,他在别托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为了研究一个课题,他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反复经历失败、再失败、多次失败的过程。科学研究来不得一点虚伪。陈厚琦在实验室里往往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十二点以后,他工作的实验室灯光经常亮着。他在实验中摸索、攀登,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探索寻觅到科学的真谛。
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陈厚琦完成了遗传学硕士学位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89至1994年,他在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肿瘤生物学研究。尔后,在该大学医学院肿瘤外科系任教授,从事癌症的免疫治疗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前沿性研究开发。
陈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就像在化疗过程中癌细胞会对化疗使用的药物会产生抗药性一样,无论是免疫治疗的新途径,还是用传统医学(如中医)方法治疗癌症,癌细胞都可能产生对免疫细胞的抗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出现这种抗性的关键是:癌细胞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内部基因表达异常,使癌细胞抵抗程序性死亡(抗细胞凋亡)。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是癌症治疗失败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癌症研究中的盲点。近年来,陈博士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如何通过天然化合物阻止癌细胞对免疫细胞产生抗性。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正在结出硕果,有望在崎岖道路的攀登上达到新的高峰,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为了获取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陈博士积极参与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国际抗衰老医学学会的活动,并成为国际抗衰老医学学会会员。同时,他通过在国际自然医学院的进一步深造,努力掌握抗衰老医学和自然医学的结合点。
抗衰老医学和自然医学的产生和发展,酝酿着医学理论与临床的革新。抗衰老医学是西医的一个分支,它所代表的理念和临床革新具有方向性;自然医学着重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两者的共同点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新陈代谢的平衡和协调。抗衰老医学和自然医学殊途同归,成为现代健康医学的基础。现代健康医学以调节人体代谢的平衡为导向,旨在恢复人体自愈能力。陈博士在研究与实践中领悟到这一真谛,将涉足面扩展到对多种慢性疾病的研究和探求慢性疾病的逆转途径。他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综合性干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和逆转冠心病与脑中风、糖尿病的自然康复、癌症的预防和康复、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和逆转等等。
2000年后,陈博士在美国芝加哥创建自然康复中心,为当地民众服务,指导他们逆转多种慢性疾病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在多年的研究、健康教育和逆转慢性疾病的康复实践中,他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在融会贯通了欧美自然医学各流派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通过研究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创立了“人体自稳定调控系统的生物控制论”作为泛自然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他发现并归纳出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物医学的三大规律:1)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调控机制;2)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生物电磁波同谱标靶共振机制;3)以意识调控为核心的生命信息调控机制。这些机制源于对慢性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体代谢功能异常和器质性病变表象的分析。认识这些规律,不仅对于指导慢性疾病的逆转具有临床意义,而且为整个西方医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预防和逆转多种慢性疾病的成功基础上,他还建立了自然医学的独特用药系统。面对愈演愈烈的健康危机,他呼吁:抵抗未老先衰,预防和逆转慢性疾病,战胜健康危机。他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的内容是崭新的,紧扣时代的脉博,将人类的健康作为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体现他的大爱之心和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海外赤子魂牵情绕“中国梦”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虽然陈厚琦身在异国他乡,但故土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浮想联翩。他仿佛听到古老运河潺潺流水声,看到荷花池塘里的荷花正含苞待放,这一切使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美国他过着优越的生活,享受着美国白领人士的待遇,有自己的别墅和汽车,但这并不能阻止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他无数次在梦中见到美丽的扬州故里、儿时的伙伴、校园的同窗、亲朋好友,还有艳丽如画的家乡。每当想起这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在心中千百次呼唤着“扬州”这两个字。这是生他养他的热土,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海外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他给祖国带回了一份厚礼,那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他用行动诠释了“报效祖国”这四个字。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祖国,他始终关心着他的家乡——扬州,那座充满悠久历史和美好传说的运河名城,那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陈厚琦博士从国家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中国正处于心血管疾病爆发的“窗口期”,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心血管疾病将在中国未来的10年内大流行。这是一种可怕的黄牌警示。随着21世纪的人类老龄化的到来,解决中老年人的冠心病和脑中风死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据统计,全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350万人,多么使人震惊!作为研究和逆转这些慢性疾病的专家,陈厚琦博士就是战胜这些病魔的克星,面对国内现状,他深深地觉得责无旁贷,应该为中华民族健康体魄而奉献自己的才华。
众所周知,陈厚琦博士研发成功的逆转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酶治疗法和酶制剂,是医学上的重大突破。被命名为“奇迹酶”的酶制剂,能够清除动脉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因而是中老年健康的保护神。据了解,在陈厚琦博士的努力下,国内外许多人成功摆脱了心梗脑梗的威胁,远离了高血压的痛苦,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当病人感谢他,甚至称呼他是救命恩人时,他总是谦逊地讲:“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这里,略举两个实例加以证明。重庆教育学院的退休教授杨先生,年已古稀,却患上了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服用了陈博士研制的奇迹酶20个月以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全部清除干净。江苏省一位企业家,肠道出现严重问题,每天要有7-8次不成形大便,而且在高速公路或工作时急需大便,伤透脑筋。另外在夜里出现“假死亡”,几分钟内突感呼吸困难,全身不能动弹,夜里还可能出现2到3次,危及生命。他服用奇迹酶3-4个月后,症状得到极大改善,正常大便两次,且基本成形,夜间“假死亡”从来未发生过。他高兴地说,奇迹酶发生了人间奇迹,是陈博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陈厚琦博士无数次接受国内国际论坛的邀请,走上神圣的讲坛,传播世界前沿的医学理论,让无数人受益。自2007年以来,他飞翔在美国和祖国之间,将抗衰老医学和自然医学的新理念和临床革新成果向国内医学界介绍。在几年时间内,他在中国各地作了上百场报告,反响巨大。2008年10月,他回国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抗衰老国际医学论坛”。他的论文《战胜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和脑中风》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证书”。他提出的“综合性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论点和临床革新成果,成为会议的亮点。与会的众多医生对他的论文之前瞻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深感震撼。2009年,他受“自然医学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的邀请,于2009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逆转》。在这次会议上,他获得“杰出自然医学专家奖”和“医圣勋章”。2010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第四次学术高峰论坛”上,他的报告《自然医学的历史使命》,被与会代表誉为“导向性的理论”。同年,他还先后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大会的邀请,并作主题发言,宣传自然医学的新理念和临床创新。2013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上,他应邀发表的论文《二十一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旋律:西医创新与中医回归》,被民政部主管的《中国民康医学》杂志选登(2013年第七期)。受出版部门之约,他的论文集《现代医学的存亡兴衰》和两部专著《泛自然医学与慢病康复》、《分子医学药典:天然化合物与慢病逆转》将陆续面世。
从1974年进入大学,到在自然医学和抗衰老医学界崭露锋芒。30多年中他不断超越自己,攀越一座座高山,实现他所追寻的目标——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从农林院校的应用学科到分子生物学的前沿,从癌症的前沿研究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逆转,从医学的门外汉到自然医学和抗衰老医学专家,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专业变化和人生坐标转换?可以想象,他要克服多少困难,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够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成为当前逆转慢性疾病、抗击健康危机的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
按常理说,陈厚琦博士已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衣锦还乡、像常人一样颐养天年了。但是,在他看来,他的功成名就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候。“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为民众的健康事业求索的道路上,他一直在奔跑。他和他的事业伙伴共同研发了逆转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新药,用高科技手段研发了逆转癌症、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的新药。这些新药都是天然化合物。“回归自然,还我健康”,这正是对他所倡导的健康理念的最好诠释!目前,陈厚琦正与上海医疗界的同仁们合作,建设“慢性疾病康复中心”样板工程,并且在全国推广,造福百姓!让中华儿女以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昂扬的激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祖国强大的美丽篇章。(林爱民 石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