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 >

“青春力量”献敦煌!广播剧《敦煌之恋》剧本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2022-01-10 12:05 来源:综合

近日,省广电局召开广播剧《敦煌之恋》剧本研讨会。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永辉,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廖士俊,省广电总台党委委员、副台长王银军出席会议。会议由省广电局电视剧管理处负责人主持。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先堂,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审查委员会4名专家,广播剧《敦煌之恋》主创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本剧监制常晓丹介绍了创作情况,编剧刘康达做了编剧阐述,宣读了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广播剧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坦两位专家的书面意见。与会专家分别从主题立意、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故事主线等方面发表了对剧本的看法。与会领导做了研讨讲话。

“青春力量”献敦煌!广播剧《敦煌之恋》剧本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具有鲜明的题材优势和当下意义,剧本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今天“新敦煌”的发展变化,写出了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历史的敦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彩,写出了当代青年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有新意,非常值得肯定。

中国广播剧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坦认为,本剧取材视角新颖,情节详略得当,在对话台词中很自然地把有关敦煌的精彩知识展示给受众,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对青年人的恋爱、失恋和婚姻的描写,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先堂认为,剧本表现形式新颖、选材角度新颖,主题鲜明,基调昂扬,人物性格比较鲜明,语言比较活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敏娜认为,这部敦煌题材的文艺作品摆脱了以往只聚焦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几代院长事迹的惯性模式,而是用更多笔墨去描绘一幅当下年青人特别是80、90后奉献敦煌文物保护利用的群像。剧本语言活泼幽默,十分符合角色定位,也很贴近当下年轻听众的审美需求。

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审查委员会专家李雅芳认为,作品主题重大,剧本别开新意,视角独特,将所要反映的主题巧妙融入人物的对白和故事的推进中,避免了口号式的宣教。叙事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在人物设定及对白设计上符合广播特点。剧情设计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了较好的艺术性。

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审查委员会专家马小英认为,本剧将目光瞄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通过90后年轻人的视角,较好展示了“莫高人”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几代人的坚守,立意高远,切口准确,故事框架搭建、人物设置、情节推进都比较成功。

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审查委员会专家王莉认为,以广播剧的形式来表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行为本身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和创新。本剧以新入职的年轻人为主体,讲述新一代莫高窟守护人的故事,格调昂扬,生机盎然,气息生动,颇具感染力。对莫高窟珍贵文物和敦煌文物保护先进群体的描写兼具知识性和故事性,转场、跳接等跨时空叙事节奏的把握较好,剧本内容基本成熟。

省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原副总监、高级编辑马应昌认为,剧本写得很专业,通过讲述年轻人在敦煌研究院从入职到成熟、成长为业务骨干的的故事,展现了新一代扎根敦煌的研究人员风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有特色。剧中直面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生活困难,最后得到人性化的解决的情节设计较好。

与会专家还对剧本内容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廖士俊指出,剧本总体感觉比较成功。该剧不同于以往作品主要聚焦敦煌研究院三位老院长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而是聚焦新时期的莫高窟人,剧中几个年轻人的形象塑造有一定代表性,是立得住的,也是令人欣慰的。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广电总台倾情打造该剧,主创团队实力强大,敦煌研究院将积极配合好制作团队的全部工作,力争把这部广播剧打造成精品。

省广电总台党委委员、副台长王银军指出,这部广播剧选题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对该剧充满信心。在剧本创作中要把握广播剧的特点和集数容量的限制,围绕主题设计情节内容,要处理好真人真事和剧中人物情节的关系。省广电总台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这部剧的创作。

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永辉作了总结发言:今天上午听了各位编剧的汇报、专家的发言、领导的讲话,大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中肯、二是中听、三是中用,希望编剧人员要以小学生的态度、设计师的思维、头悬梁的精神,借鉴、吸收、消化大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对《剧本》反复打磨、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来个第三次创作、甚至第四次创作,彻底换汤换药、彻底换血换骨,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剧本、符合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剧本、符合新时代群众喜欢的剧本,为甘肃文化事业争彩,为甘肃的全面发展添彩。

郭永辉发言中强调:根据《剧本》创作的主题,要讴歌新时代,讴歌年轻人。一是这个剧本不是宣传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而是宣传敦煌新时代人的牺牲和奉献;二是这个剧本不是宣传敦煌的领导,而是宣传敦煌的年轻人;三是这个剧本不是宣传敦煌老一辈,而是宣传敦煌新一代;四是这个剧本不是宣传敦煌的个别人,而是宣传敦煌的群体。但是,敦煌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剧本人物交流时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敦煌精神、聚焦创作主题、集中剧本内容,才能把剧中人物刻画地更精准、描绘地更形象、叙述地更清楚,才能弘扬敦煌院老前辈留下来的好思想、好传统、好做法。

第一,语言与艺术要完美地结合。语言美则艺术美,语言死则艺术死。语言是剧本的生命和灵魂。在实际生活中,艺术建立在语言之上,语言存在于艺术之中。艺术与语言、语言与艺术之间,要不然妙然成趣、要不然天衣无缝地联结在一起。因此,我们在《剧本》创作中,要用鲜活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时代的语言,把那些陈旧陈腐、僵化僵死、空洞空心、苍白苍凉、琐碎繁琐等方面的语言,该删的要删、该改的要改、该换的要换。要不然,创作的剧本,既没有色彩、又没有色调,无法塑造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作品。

第二,情感与情节要有机地融合。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因为情感而表现,情节因为人物而发展。一部好的《剧本》,既要刻画人物情感,又要刻画人物情节。缺乏人物情感的剧本,是一个落伍的剧本;没有人物情节的剧本,是一个落后的剧本。因此,我们要把《敦煌之恋》中每个人物内心世界弄清楚、思想行为弄清楚、价值情感弄清楚、工作热情弄清楚、生活爱好弄清楚,特别是把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酸甜苦辣,以及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用艺术语言刻画出来,这个剧本才有价值、有筋骨、有温度。

第三,生活与故事要无缝地衔接。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有故事的生活,是有味道的生活。故事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说,《敦煌之恋》剧本创作,要用真人说真话,用真事演真人。这就要求我们创作团队要有俯仰天地、放歌灵性的淳朴情怀,再一次深入他们中间,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把时代特色、青年特点、人物特长挖掘出来,用不同手法和不同流派把剧中人物刻画出来,切实打磨一部人人爱听、人人能学、人人能做的好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