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连心 行稳致远
——评大型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
王 甫
在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大型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与观众见面了。国际化视野、全景式展现、权威性解读和平民视角叙事,将这座有奇迹工程之称的港珠澳大桥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宏伟的建设场面和生动的故事中领悟到这项世纪工程将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创新所带来的新的经济推力、社会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集梁、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和施工难度之大刷新多项世界纪录,以至于被称为桥梁建筑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片导演闫东带领创作团队深入大桥工地的各个角落,准确抓取施工现场的生动细节,展示世界建桥技术史上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当工程进入海底隧道沉管安放的关键时刻,摄制组跟随核心技术团队,连续拍摄30多个小时,记录下一个个让建桥专家们称赞不已的历史瞬间。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这一次普通观众能够随着镜头的推进,跟着内行的解说一起去了解建桥的全过程,打开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什么技术的采用使这座大桥能抵抗十六级台风、八级地震,设计寿命长达120年?如何做到桥上铺设的建材颗粒比女士磨砂洗面奶的颗粒还要细?大桥穿越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片中一个个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精彩故事,让观众从超级工程的技术自信中感受到一个科技大国的自豪感。
《港珠澳大桥》不仅展现高科技,充满自豪感,也捕捉人物内心感受,充满人文关怀色彩。除了聚焦施工场景,创作团队还深入到香港、澳门和内地几十个省市采访,又专门到美国、孟加拉国、文莱等地去采访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记录下创造奇迹的大桥建设者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孙红春的建桥工人这样表白:“我们这些人都有两个爱人,第一个爱人是自己的伴侣,第二个爱人就是我心爱的大桥。”纪录片中,年轻的工程师利用休息时间与妻子来到桥上拍婚纱照,使得这座钢筋铁骨的大桥有了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甜蜜与温馨。对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港珠澳大桥已成为他们情感沟通、心灵交汇的纽带。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今,伟大构想已经结出现实的累累硕果。香港、澳门与内地共同繁荣发展,“一国两制”已作为政治文明的新成果备受关注。通过《港珠澳大桥》这部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一项超级工程的成功,看到高科技移山倒海的力量,而且可以看到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和国外的不同建设者以及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精诚合作,进而展望交通的便利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一国两制”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技术自信到制度自信,“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必将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继续推进。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古人的诗句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港珠澳大桥》,这部名列“纪录中国”国际传播工程重点项目的纪录片,以一座桥梁的崛起为视觉传达载体,从一个特殊角度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国两制”正在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成为促进人们携手共进的世纪金桥。筑起海上丰碑,建成连心大桥,观看《港珠澳大桥》,使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充满信心,对港澳的繁荣与稳定发展充满信心,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充满信心。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7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