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节、一座城。
每年6月,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迷们来说,都像一场流动的文艺盛宴。上海百年电影史,发展到1993年电影节诞生之后,才有了这个海纳百川的大平台。这个国际性的平台,寄托了多少中国影视人的梦想,聚集了多少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而当世界电影时针借此平台指向上海的这一刻,人们发现,这座百年电影城正在重铸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这是一座用光影阐述中国梦的电影之城——
贯通“一带一路” 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
上海,一直是文化交流的天然良港。
正值中国电影市场屡创纪录的历史性阶段,在上海举办的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旗帜鲜明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大平台。追求中国电影的“传承与创新”,影视节敞开胸怀、张开手臂、以影视人的文化情怀,用影视构筑起“一带一路”的合作纽带。
从6月6日至19日,节目展播、展映、论坛、活动……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各个板块中,“一带一路”元素处处可见。呈现中国电影人文化情怀和展现沿线国家人文特色的“一带一路”主题贯串影视节始终。
15个沿线国家的电视作品,报名参加本届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选和展播,经过评选,来自新加坡、俄罗斯和以色列的作品入围白玉兰奖提名名单,巴基斯坦等4个沿线国家的作品将在展播中向观众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内涵。
入围金爵奖评选的参赛影片中,有出自伊朗、波兰、捷克、以色列、菲律宾、中国等沿线国家电影人之手的作品;亚洲新人奖的入围影片则来自印度、泰国、以色列、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展映板块更是设立了“一带一路”单元,让观众通过银幕集中了解沿线国家的电影风景。
电影市场首次设立了“一带一路”专区,中国拍摄的“一带一路”影片和沿线国家的电影项目,将在这个展区进行版权交易和合作洽谈;大批的“一带一路”项目,也将借电影节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沿线国家的电影人还将汇聚电影节“一带一路”论坛,联合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
“今年,电影节还将落实上海‘一带一路’三年文化行动计划,赴沿线国家举办中国电影展。”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介绍。
为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产生引导和推动效应,影视节多个论坛,将主题聚焦于如何更好地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影视语言、表达方式,去讲好中国人的故事。电视节的白玉兰奖评选、中国模式日活动、论坛等,都包含了中国影视人探索“传承与创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成龙动作电影周设置了“动作电影世界心”主题,以“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理念,探讨动作电影如何能走近更多民族观众的审美爱好。亚洲新人奖评选、创投项目等板块以“培训师”“直通车”等育新人、出新作的切实措施,促使更多中国影视新人和新作,走向国际大舞台传播中国声音。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国际专家座谈会”则邀请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专家、翻译人才与影视机构负责人与中国影视制作与版权机构负责人在北京和上海开展经验交流、作品选译等务实合作,就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开展对话交流,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
追求“高峰”“顶峰” 表达中国电影态度
电影,一直是一种有态度的表达。
作为国际知名的A类电影节,中外电影交流的坚实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然有自己的性格与坚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借助各种新兴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要提倡:创作手法类型再多,仍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影视作品的创作元素再多,仍要突出文化追求;影视的资源再多,也要坚持原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表示,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不仅要体现在满足影视爱好者和大众的文化需求这个层面,还要体现自身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梦想。
从“高原”向“高峰”、从“高峰”向“顶峰”迈进,这正是影视节所浓缩的文艺创作的切实追求。
作为一个国际性舞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汇聚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影视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保证参赛参展剧目和影片的质量和品质,为大家交出一份精彩的节目单。这份节目单里,也体现出影视节打造文化品牌、助推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追求。
今年的电影节,收到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2403部,与去年的108个国家和地区、2096部相比,又创造了新的纪录。参赛作品佳片纷呈,金爵奖公布的14部入围作品中既有美国著名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的新作《丘奇先生》、德国著名导演赫尔佐格的作品《盐与火》、波兰大师级导演扬·雅库布·科尔斯基的新作《弗罗斯特,凌晨四点》,也有日本导演阪本顺治的新作《团地》。
亚洲新人奖今年共有16部影片获得提名,其中包括《唐人街探案》《天亮之前》《我心雀跃》《孩子的领地》等彰显亚洲电影新势力的优秀作品。
在中国影视产业出现新的高速增长背景下举行的本届国际电影电视节,也在各个活动板块和单元中,呈现中国影视人对发展影视产业、繁荣影视市场、创造影视辉煌的追求和梦想。
国际影视市场方面,电影市场四成以上展商来自海外,主要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泰国、韩国、捷克、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分别覆盖投融资、制作、后期、特效、发行、营销和游戏等领域。
首次专设的国际影视市场中国模式交易馆里,来自全球的制片人、导演等将与中国同行一起,共同探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电视节目的前景;互联网电影系列将汇聚全国涉足电影产业的互联网高层人士,一起描绘中国互联网电影产业的未来;首次举办的VR影视乐园,汇聚来自全球的电影科技最新产品,也为中国具有高科技元素的影视企业群体在科技创新潮流中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
聚焦电影产业链 重铸辉煌电影城
人们还记得,去年的电影节首日票房即破千万,观影人次超30万。
今年的电影节,依旧是影迷们的狂欢节。今年电影节近600部的参展影片名单依然精彩纷呈,除了有《聚焦》《房间》《大空头》《丹麦女孩》《索尔之子》《德军占领的罗浮宫》等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热门影片,还精心策划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莎翁影史”、“一带一路”电影展单元、配合上海迪斯尼乐园开业举办“皮克斯动画30周年纪念展”单元、“007经典回顾展”等。
这些中外优秀影片,将在上海全市16个区县的45家专业影院展映。为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电影电视节还组织了100多部影片在全市100多个满足放映条件的社区进行公益展映,并进入部分高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广大市民和学子能更好地分享影视文化的精彩。
一年一度,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空气中都是电影的味道。
而对这座凝聚几代电影人光荣与梦想的电影城而言,电影所意味的,还并不单单是影迷们的节日。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上海的电影为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带来了最初的繁华,也曾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的影像。当然,上海百年电影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中国电影同呼吸共命运。而今,中国电影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上海这座百年电影城,也再度迎来发展的黄金年代。
电影节,是观察电影产业的最好窗口。近年来,随着上海扶持电影产业政策的出台,出现了电影产业主体大批来沪、电影项目密集涌现、电影人才纷纷落户上海的良好态势。而今,上海已经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无论是教育、人才、剧本、制作还是电影的宣传发行,上海正在扎扎实实从头做起,不做移栽的盆景,而是耕耘自身的土壤。这其中,上海影视节的设计,无论是板块、单元还是项目、主题论坛,覆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也是这个平台的特殊魅力,对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产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通过电影政策聚焦和落实,上海电影全产业链发展迅速,电影制片稳步发展,电影备案数量、出品量显著上升,2015年完成影片达50部,上海影视拍摄公司已达190家,2015年上海全市影院累计票房29.4亿元。
正如胡劲军所言,好的电影节,就要做到“顶天立地”。“何为‘顶天’?电影节首先要成为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电影节。何为‘立地’?讲到底,就是要找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发展真正的根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现代工业体系。通过办节,为真正的产业发展集聚所有元素。”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