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娱乐 >

也谈“少帅”为什么吸引人(影视窗)

2016-02-19 08:43 来源:人民日报
也谈“少帅”为什么吸引人(影视窗)
    戴 清
 
  伴随电视剧《少帅》的热播,张学良的生平轶事再次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因为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以及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抗战史的紧密联系,张学良成了文艺创作青睐的近现代历史人物之一。以他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如电影《西安事变》、5集电视剧《少帅传奇》、16集电视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22集电视剧《张学良》、36集电视剧《西安事变》、京剧《西安事变》等等,其中有战争烽火、政治风云,也有爱情故事,所牵连的历史人物之众、历史事件之复杂都是罕见的。这些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张学良”也成为当下人们观看电视剧《少帅》、评价剧中人物的背景。
 
  “少帅”显然不单纯是西安事变中那个勇毅果敢的民族英雄,《少帅》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张学良的前半生,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学良,不虚美不隐恶。电视剧对张学良年少风流,与表嫂、如夫人谷瑞玉以及后来的赵四小姐的情事也都有客观如实、深浅不同的表现。当然,该剧并没有像有些影视剧那样,一头扎进挖名人隐私的死胡同里,刻意浪漫化、私密化,也没有一味夸大传主作为富家公子哥的放浪形骸,而失却评价传主才干与作为的客观立场。同时,对张学良早年在讲武学堂的学习历练、教官郭松龄对其爱国思想的启蒙都有着生动的描摹,对后来郭松龄倒戈讨伐奉军等也都有着浓墨重彩、惊心动魄的表现,显示出创作者客观求实的历史主义态度。
 
  由于在尽量真实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表现传主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该剧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这一个”张学良既为人们所熟悉,又带着新意,有弱点,也有着独属于他的血性、情怀、才干、痛苦无依、无奈及悲愤,更彰显出特殊历史节点爱国将领的民族大义与勇毅牺牲精神。
 
  现当代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创作,传主离当下越近,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往往越高,传奇、演绎固然允许,但创作所受到的限制(如文献的详细记载、家属和后代的要求等)往往更多,因此不能像重写古代历史人物故事那样,可以任凭想象驰骋。对张学良这样一位近现代名人,电视剧的审美接受是无法与传主的历史评价相割裂的,这也是张学良其人的历史地位、西安事变的历史重要性所决定的。
 
  近年来,对民国史、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揭秘不时成为文化热点。其中,涉及张学良及西安事变的,如张学良本人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台湾学者齐邦媛的《巨流河》、历史学者杨奎松的《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等等都为人们所熟知。同时,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抗战的影视剧、纪录片等也让人们对抗战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入,对国民党政府抗日战场的作为与牺牲不乏生动正面的艺术表现,显示了新世纪以来历史认知和创作观念的日益开放,表现抗战历史的精神视野呈现出多方面的拓展与开掘。当然,不可否认,其中不乏抬高粉饰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从而贬低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顺应历史潮流、逼蒋抗日的历史功绩,也同时贬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广大游击队在抗战中的历史功勋。这些偏颇不实之词喧嚣一时、混淆了大众的视听。
 
  不同的声音都成为电视剧《少帅》创作与接受不得不面对的潜隐文本,对张学良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评价也就处于多种文本互涉、众语喧哗的对话与交响之中,其评价之参差多样也成为见证当下文化语境复杂性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是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难处,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9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