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 >

一碗云吞面 见证四十年

2020-12-17 1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广州最早的个体户吴财记——

一碗云吞面 见证四十年(众生相)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17日   第 05 版)

 
 

  广东广州荔湾区,走在繁华的西城都荟,很容易错过这条叫和隆里的巷子。游人顺着导航驻足,目光穿过石板路、自行车、绿植与电线,会看到一个竖着的牌子,上面一行竖着的大字“吴财记”、横着的小字“云吞面世家”。

 

  三间对着的沿街房分列道路两边,下午两点,每个桌子都被占满了。已是北方的初冬时节,广州最高温依然接近30℃,人们穿着夏衣,等着服务员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这口面,有些街坊邻居已经吃了40年。如今,更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住在不远处的学生和热恋中的情侣等。

  面馆老板吴锦云坐在楼上,笑眯眯看着楼下食客。这家面馆最早开设于1953年,再开时已是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吴财记”成为最早一批个体户。吴锦云的父亲,吴财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家面馆。

  这家不起眼的面馆里,挂着2018年、2019年两年的米其林餐盘奖。这是米其林指南的入门级榜单,获奖意味着已经获得了享誉世界的“米其林指南”认可。2018年第一次评选,整个广州城,只有35家“米其林餐盘”餐厅。

  上世纪80年代,这家面馆只在街口设档摆卖,直到1993年才迁到如今的地方。开始只有一间房,越做越大,才买下、租下对面两间房。40年里,面馆越做越好看,就这碗面,一点没变。

  吴锦云还记得,1981年开始,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面馆帮忙。一碗面,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老父亲吴财桂,直到84岁高龄去世之前,还一直在面馆干活,为此专门去办了健康证。那时候一家人已不愁吃喝,但老人为街坊们做了一辈子面,早成了习惯。

  直到如今,尽管雇了十几个人,家里还有好几个帮手,吴锦云依然保持了早起的习惯。有时,早上两三点就得起来。吴财记的云吞面,最精华在一口汤,汤需要用猪筒骨配上珠三角产淡水虾籽、虾米,再加上北海大地油地鱼和金华火腿,熬3个小时以上,才能出来那口熟悉的味道。

  节假日,最多时,这家小馆子能卖出2000碗面。食客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吴锦云也在岁月磨洗中,从帮忙的13岁小孩,到两鬓多了白发的面馆老板。

  从开业那天起,直到今年才因为疫情关门两个月。这期间,无论春节等节假日,还是家里有什么事,这家店从不歇业。吴锦云解释,早些年是觉得有些街坊邻居过节不易,需要找饭吃;如今面馆成了广州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游客来广州,万一慕名而来却吃闭门羹,太过扫兴。于是一家人就这样坚持了下来,节假日多付员工工资,哪怕亏损也要开着门。

  墙上,挂满粮票;收银台,挂着二维码,无声记录着曾经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吃一碗面不但需要花钱,还要粮票,这样“吴财记”才能买面粉回来,继续开张。岁月荏苒,“吴财记”只有面没变,却见证了时代飞速变迁。

  吴锦云想要留住这些记忆。在新租下的店面,他把老物件有序地摆了出来。一口百年西关古井边上,是一根木扁担挑的流动摊档。水泥墙上,插上了几十年来店里用过的不同时代的碗,挂了过去压面的竹升。桌子上,摆了一台电动竹升压面工具,由吴财桂亲自设计,据考证是当地最早的一台,曾吸引各地面馆慕名前来购买。

  就这么一家深居陋巷的面馆,却在40年的发展中,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成长,参与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亲历了一个大国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说起未来,吴锦云充满期待。他热爱旅游,却在自己走过的每个地方,都没有找到一家面食博物馆。他觉得,中国的面食文化如此发达,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在广州荔湾区,他想做这件事。他想让人们来到广州,不光看到时尚新潮,还要看到历史文化,看到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岭南一家普通面馆,却书写着它所经历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