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食品 >

有的冬枣咋成了“小药丸”

2017-12-26 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的冬枣咋成了“小药丸”
 
  我的家乡黄骅是冬枣的传统产地。前几年,冬枣每市斤可卖到10多元,这几年价格却越来越贱,今年落到每市斤不足两元,枣农的生产信心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一是各地盲目扩种,虽然好多地方的枣果品质不高,但以低价格促销,冲击了市场;二是消费者对于冬枣的生产方式产生疑虑。不少地方以“小药丸”戏称冬枣,意思是农药残留超标,以至于对市场消费造成不良影响。
 
  人们选购商品时都喜欢“以貌取人”,买冬枣也不例外,捡个头大的、色泽鲜亮的买。枣农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过量使用膨大素膨果并违规使用农药。虽然这是少数枣农所为,但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很大。
 
  对于这种违法违规现象,只要相关监管部门尽职尽责,还是能够管控的。如成立专业合作社,为每一户枣农建立生产档案,登记入册,发放销售证;对售出的产品跟踪监测,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找到源头;对销售农药的经营户严格管理,严禁销售违规农药,在宏观管理上促进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在媒体上向广大消费者宣传识别水果优劣的常识,如过量使用膨大素和违规农药易导致水果畸形、个头过大、色泽过分鲜亮等。
 
  有了安全防范措施,果农才能依靠本地自然资源,加大投资,生产出名副其实的特色产品,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河北黄骅市  范炳功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