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肴颇受欢迎 积习有待改善
英华媒聚焦中餐业发展
本报记者 高 炳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中餐馆日子并不好过。不断压缩的利润空间,加上时而发生的火灾等安全事故,使得中餐馆面临不小的压力。在此期间,包括《英中时报》、《英国商报》、英国《华商报》、《英国侨报》在内的多家华文媒体,合力探讨英国中餐业的发展之路。
利润空间遭两面夹击
7月25日,英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已恢复至6年前的水平。对此,英国《华商报》在华社进行采访时,一些中餐商家对这一数据似乎并不买账。
“现在的顾客总体上不敢花钱,点菜少,喝酒也不如以前放得开。”在伦敦唐人街一家中餐馆打工的廖先生认为,目前餐馆生意还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近几年来,唐人街中餐馆的房租以及食材成本都在上涨,但很多店家担心客源流失而不敢涨价,导致利润空间一直被挤压。
对于持续上涨的经营成本,英国欧美嘉新闻集团旗下的《英中时报》、《英国商报》曾做过数据统计。以伦敦唐人街的风水轩餐馆为例,它每年的租金大约是30多万英镑,商业地税大约10万英镑,总计约50万英镑。另外,租金每5年重估一次,每次上涨10%到15%。
“成本高”之余,“招工难”成为另一个令中餐馆头疼的问题。近年来,为保护本土劳工的就业机会,英国开始削减非欧盟技术移民的人数,外籍厨师难以入境英国工作。《英国侨报》分析,中餐馆若在当地招聘大厨,同样面临困难:有经验且愿意从事此行业的外国厨师人数非常有限;中外厨师间的文化沟通存在障碍;传统的中餐菜肴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自身积习需努力改正
如果说“成本高企”与“员工短缺”是经济社会大环境给英国中餐业戴上的“紧箍咒”,那么很多中餐馆自身运营中的积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今年1月,英国普雷斯顿一家中餐馆因卫生不合格等问题被吊销执照,成为当地10年来第一家受此处罚的餐馆。5月,英国桑德维尔一家华人外卖店老板被判入狱6个月,这是近20年来英国华人因违反卫生条例而受到的罕见的严厉处罚。面对屡教不改的卫生问题,英国《华商报》“恨铁不成钢”,近日发表文章《视卫生条例为儿戏多家华人餐馆被重罚》,细细盘点多起类似案件,慨叹“华人店家丢了西瓜捡芝麻,实在得不偿失”。
据了解,2013年全英仅8家餐饮业商家被吊销执照,其中两家是中餐馆。除卫生状况需要改善外,中餐馆雇佣黑工、设施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也时常见诸媒体。
“我们需要中餐商家以及更多人来严肃地关注这些问题,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一些表面功夫。”多次报道英国中餐业的《英中时报》记者叶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一些媒体的“爆料”促使中餐馆重视这个问题,其自身卫生、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华文媒体一方面宣传中餐业,同时也在监督中餐业”。
华媒报道促经营规范
来自《英国侨报》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英约有6000家中餐馆,1.4万家中餐外卖店,中餐业雇工人数占华人劳动人口近一半,华人餐饮业每年为英国政府带来15亿英镑的税收。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3的受访英国人表示喜欢中国口味的外卖。
目前,虽然英国中餐业面临重重挑战,但这些数据反映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可观的市场前景。如何为规范中餐业提供有益的信息服务,也是华文媒体思考的问题。
6月,英国一名15岁少年在食用一家中餐外卖店的烤排骨时,因没有留意其中的花生酱原料而导致死亡。8月8日,《英中时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过敏原法更新 遭中餐业忽视》,提醒食品企业从今年12月13日起,应遵照食品标签新规范,对相关食品做出过敏原信息标示,未按此处理的商家将面临处罚。
“一家英国食品咨询公司在一封邮件中提到,今年年底将实施‘食品标签新规范’,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叶叶向本报记者讲述《英中时报》这篇报道的策划初衷,“我打了六七个电话随机询问中餐商家对新规是否知晓,结果他们均表示未有耳闻,我们就觉得很有必要做这个话题。”
叶叶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商家不知道新规,但并不代表他们对食品过敏原不够重视,事实上很多商家都有一些防止食客食物过敏的做法。“与此同时,英国食品标准局也十分配合我们,对采访问题一一回答,通过《英中时报》的媒介平台,将信息传达给英国中餐商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22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