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介绍,此次行动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709户,约谈经营自制饮料和自制冰块的餐饮单位528户,抽检食用冰块113件,合格率98%。此外,各餐饮单位销售的自制夏季饮品、食用冰块以及制冰机也成为了重点检查的对象。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一队队长徐亚东:“第一个就是使用的工具容器要符合卫生要求;第二个要检查原辅料进来以后呢,是不是索证索票,符合卫生要求;第三个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没有记录,有没有登记,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据了解,此次监督检查中除了对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等餐饮服务单位的用水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取冰用冰铲有无定期消毒及定位存放等进行检查,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按照程序工作人员还对各餐饮单位生产的食用冰块进行了无菌采样。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一队队长徐亚东:“抽检微生物的程序就是要求现场无菌采样,现场无菌采样,刚才那过程你也看到了。那么冷链运输,送进实验室,这个过程有一个规范要求。”
食用冰块风险监测结果公布
在北京市开展夏季饮品专项监督检查的同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在北京市采集了63份冰块样品进行了风险监测,并于今天公布检测结果。
此次检测的样品覆盖国际国内共34个餐饮企业,冰块样品在采集后处于无菌状态下送入微生物实验室,试验人员将对每一份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黄金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三种肠道致病菌进行检测。
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牟媞媞:“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相对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的,比如说我身边的这台设备,叫作二级生物安全箱,它的进风和出风都是经过过滤的,这样就确保它的内部空间相对无菌,一会工作人员会在这里进行操作,这样也防止样本受到二次污染。”
实验人员对每一份样品分成三份,分别进行三项实验。菌落总数实验是三项实验中耗时最短的,冰块化成水加培养基之后,静置凝固,放入37度的温箱内,培养12到24个小时,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这是我们培养48小时以后,像这个是,这个肉眼可见的,这个黑点是我点的计数的一个结果,这肉眼看见的白色的点就是长出来的菌落,像这个平板上是长了三个,原液上长了三个,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但当然了还有大部分情况呢,就是这种平板上是什么都没长的,就说明这个冰还是比较干净的,那还有一些就是情况比较糟糕的,那就是平板长的。”
工作人员介绍,大肠菌群实验耗时较长,样本经过乳糖发酵、分离培养、负发酵三个环节,每一个都需要24小时,最终得出有没有大肠菌群,菌群数量多少要经过72小时。致病菌到监测是三项实验耗时最长的,样本通过增菌、生化等几个步骤,黄金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三项致病菌全部监测完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布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63份样品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菌指标,表明63份样品是安全的。
餐饮业食用冰块会否带来风险
那么,食用冰块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高于参考标准,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此次检测又是依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相关专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表示,生活中与食品安全风险直接相关的是食品中的致病菌指标,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 :“那么这些致病菌指标呢,会直接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菌落总数如果大肠菌群虽然数目很高,但是如果其中的致病菌检测,都没有检出的时候,实际上它不会带来身体的损害。国际上通常是不放在终端产品进行检测,而是要放在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它的目的主要是用于评估你的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了生产的操作规范。”
专家表示,食用冰的制作原料是生活饮用水,而冰块自身的低温环境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 :“那么首先冰块的水的来源呢,它应该符合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本身是比较严格的。第二个那么冰块本身呢它并不具备微生物繁殖的条件,同时呢冰块本身是个低温的环境,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冰块的微生物限量标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此次抽检全程参考的是冷冻饮品的卫生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 :“我国呢一般对终端产品,也就是在市场销售的产品,会做出比较严格的微生物限量规定,而对中间产品呢,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这个冷冻饮品的卫生标准,来评估这个餐饮业冰块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标准上是更严格。”
专家指出,冰块本身滋生细菌、受到污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制冰机常期不消毒、承装冰块的铲子和容器受到污染,以及冰块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等。因此,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卫生规范操作,才能在冰块的生产、保存环节减少污染。(央视新闻频道记者 李斌 马刚 祀晓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