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会议前不久,《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新修订版正式开始实施,提出进口奶粉需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后才允许进入中国。在我们关注进口新规的同时,如何监督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食品造假违法成本如何合理评判,乳品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症结究竟何在,也成为亟待深入思索的问题。
1.加强新规落实 杜绝假“洋品牌”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内几家大型超市的婴幼儿奶粉区看到,货架上摆放的绝大多数都是进口奶粉,国产的则寥寥无几。在一家幼儿园的门口,记者又对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进行随机采访。21位被访者除一位表示曾给自己的孩子喝过国产奶粉外,其他人均表示他们给孩子喝进口奶粉。
国内奶粉市场的“媚洋”之风,也催生一大批在欧美国家闻所未闻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洋奶粉中,有的是国外奶源、国外生产的进口奶粉;有的则是专供中国市场、国外无任何生产基地的洋奶粉;也有使用国外奶源、国内生产的洋奶粉。其中不乏一些国内商家在海外贴牌、使用国内奶源、国内生产,产品专供国内市场,在宣传上却号称“原装进口”“奶源进口”,打擦边球以混淆视听。
“无一不‘洋’。”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一罐900克的奶粉成本不会超过百元,但披上“洋皮”到了市场上售价高达两三百元,比国产奶粉要高一两倍,堪称暴利。
“目前市场上100多个洋奶粉品牌,有8成是国内企业‘贴牌’生产的,企业花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1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监管乏力,消费者无法辨别所谓的洋奶粉,一些披着“洋皮”的奶粉目前仍在母婴店和网络上肆虐。
近几年,国产奶粉不断爆出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它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而这种情况给进口奶粉的涌入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市场份额在中国一、二线城市迅速攀升,从2008年之前不足40%,直接上升到今天的85%。“与其说消费者更加信任洋品牌、信赖洋奶粉,不如说信赖的是进口奶源。”
根据进口新规,5月1日之后,境外生产企业、产品名称、配方等信息完全相同的乳品从同一口岸第一次进口,都需要提供相应国标中列明项目的检测报告。此外,未来进口奶粉要宣称认证,都需要提供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同时,进口企业应通过面向公众的媒体及时公布进口乳品的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有利于消费者辨清真伪。
2.加强安全治理 杜绝“散、乱、小”
“乳品以及食品安全危机背后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实际上是食品的生产模式带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分析说。
专家指出,奶源散、收购乱、加工企业小这三座“大山”是导致婴幼儿奶粉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散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程度低,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小而散的乳品加工企业没有建设奶源基地的积极性,缺乏生鲜乳检测机构、检测设备,无序竞争的鲜奶收购市场则让监管难以开展。
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昆冈认为,对乳业生产整个产业链的运营和把控是全球乳业同行所关注的焦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需要在这方面更进一步,通过对产业链的把控,从根源上提升乳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有关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支持婴幼儿奶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婴幼儿配方奶粉占我国乳品产值非常大的比重,的确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姜毓君认为,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必然推动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将无奶源基地的小型企业淘汰,无论从养殖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适度的兼并重组都能进一步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宋亮指出,下一步,无论是进口奶粉还是国产奶粉,必须在行业集中度的门槛上面进一步提高,“近两年国内奶粉不断提高门槛,迫使大量企业退出市场。”宋亮预测,未来中国奶粉约三分之二的品牌要退出市场。国家鼓励奶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目的就是要打造大企业、大品牌,淘汰一些不规范企业,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监管。
3.加强质量监管 让制假者倾家荡产
除了逐利以外,注册“洋”品牌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中国每年近500亿元的巨大奶粉市场,让乳业“傍洋牌”成为一种“常态”。更有甚者,部分制假行为却披上了合法“代购”的外衣。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薄弱、监督不到位外,违法成本过低更是首要原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由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现行法律威慑力不够,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追逐利益铤而走险。
毒大米、假羊肉、毒生姜……近年来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在给我们发出这样的警示:如何加大对于食品造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如何合理界定责任人违法成本,违法后,要罚得那些造假者倾家荡产吗?
曹明是认为,对于中国乳业而言,代工等借助国外优质奶源发展自身市场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事事依赖“洋”品牌,且违规欺骗消费者的做法并不可取。
“由于违法成本偏低,法律执行方面还不够严格,对一些黑窝点的打击力度还是不够。尽管近年已出台相关法律,食品造假严重者可以执行死刑,但实际适用性仍有待提高。”宋亮认为,对于触犯法律的制假售假行为,我们不仅要打击,还要提高违法的成本,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蔡威建议,应当设立“违法禁业”条款,通过“严惩重罚”的方式有力打击食品犯罪和违法企业,真正树立起法律的威严。他表示,违法企业要被罚到倾家荡产,一旦违法就不能二次进入这一行业。
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监督企业落实原料收购质量把关、婴幼儿奶粉出厂全项目批批检验,建立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标签备案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专家指出,乳制品质量安全是个系统工程,在实行重罚的同时,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同样非常重要。“应明确‘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起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法律、中介组织、社会力量等多个要素连环运行的管理系统,形成制约合力。”罗云波说。
4.加强全程追溯 倒逼企业诚信
“三鹿奶粉”事件后,尽管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出台多项措施,但个别乳制品企业仍罔顾社会责任和道德法律,问题奶粉频频出现,使得奶粉安全问题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表面看是一个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管理、监督、服务、保障各环节的系统工程,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它既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关乎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孙晓莉指出,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乳品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企业特别是小作坊等安全投入不足、管理能力薄弱,是乳品安全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
在加强监管的诸多举措中,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并提出“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监管婴幼儿奶粉,做到全程可追溯”。
“参照药品管理办法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监管婴幼儿奶粉,既有助于实现全程可追溯、全程可监管,又能让百姓心中有数。”姜毓君说。
“要实现全程追溯,需要企业加强诚信建设,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质量监控不能间断,而且还要随时采集信息。”宋昆冈认为,国产乳业想要重塑信任,没有“捷径”,只能扎实做好自身品牌和产品建设。要想重塑消费者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全产业链的模式生产乳制品。
“尽管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但强化对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奶粉的检测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严格生产,把好质量关。”姜毓君说,企业、政府各负其责,才能更好地确保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
据了解,6月4日,工信部提出对婴幼儿配方乳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检查,将通过强化行业准入管理来淘汰一批质量安全不达标企业。“这说明,从中央到地方,婴幼儿奶粉问题正得到切实重视。从去年至今,国内对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管理及监管办法的陆续出台实施,对于规范市场,促进奶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王景海说。
2013年以来“保卫”婴幼儿奶粉大事记 3月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在华代理商涉嫌造假生产问题奶粉,各地掀起奶粉调查行动。 4月26日工信部重点安排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 6月4日工信部出台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方案,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婴幼儿奶粉专项检查。
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回放
2004年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年,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的“无营养”劣质婴儿奶粉,致使百名婴儿营养不良及婴儿死亡,阜阳市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共涉及10个省(区、市)的40家企业。
2008年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2008年9月,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爆发,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随后事件扩大,最终成为席卷中国整个乳制品行业的“毒奶粉冲击波”。
2009年 “皮革奶”事件
2009年3月,浙江省金华市“晨园乳业”被查出制造“皮革奶”,当场起出白色皮革水解蛋白粉末,以及1300箱受污染的牛奶产品。
2010年 多地再现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2010年7月,甘肃省在送检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后在青海省、吉林省也查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奶粉。
2011年 蒙牛纯牛奶黄曲霉素超标
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12月24日公布了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蒙牛乳业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2012年 伊利部分奶粉出现汞超标
2012年6月,伊利集团宣布,旗下部分全优系列婴幼儿奶粉被发现“汞含量有异常”,并随即就由其导致的召回事件致歉。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