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鸿《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23日 第 12 版)
18.03.2008(油画) |
无题(中国画) |
溪山行旅图轴(中国画) |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日前,“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文化项目和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特别支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赵无极基金会联合策划。
西湖氤氲
2023年春分时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湖山揽胜:宋韵江南的书画艺术”,实现了800年来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传世杰作首次齐聚杭州公开展出,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千年宋韵书画艺术文脉。一个月的展期中,现场观众15万人次,媒体传播量超过5亿,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象级”大展。这是一场充满中华文化基因、体现文化自信的展览。
2023年秋分时节,“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汇聚来自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中国香港M+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和世界各地收藏家重要藏品及文献共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展览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作品展,展现了赵无极艺术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价值和贡献。
如果说西湖孕育了“南宋四大家”的不朽名作,那么对赵无极而言,西湖则是萦绕在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之时,赵无极常常在西湖边流连忘返,“我一连几小时观察平静的水面上空气的流动,桦树与枫树叶在风中荡漾”。在西湖边的沉思引发了赵无极终其一生的艺术探索。他于1954年创作的第一幅抽象画《风》,就隐约可见西湖边风吹柳枝的意象。其晚年最后一幅油画《18.03.2008》,浮现记忆中西湖“平静水面上空气的流动”,让观者在风的吹拂中体验生命的圆融。
西湖是文人墨客的西湖,也是南宋绘画的西湖。弥留之际,赵无极常念及杭州——回到杭州,其实是回到西湖,不是回到旅游风光照片中的西湖,而是回到与宋画密切相关的西湖,回到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的独具韵味的西湖。
从“湖山揽胜:宋韵江南的书画艺术”到“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流连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的杭州西子湖畔,通过对千年宋韵的梳理和对赵无极艺术的百年回望,我们迎来古今中西艺术的交汇。
塞纳光影
百年前的1924年1月27日,以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等为代表的中国留法艺术家团体创立“海外艺术运动社”,筹办同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展览的征稿函中写道:“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这一学术初心,在1928年成为蔡元培与林风眠创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学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师承留法先师林风眠、吴大羽,赵无极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学脉中的杰出艺术家,无疑是这一思想的传承者和卓越代表。
1947年,赵无极在上海大新百货公司展厅举办出国前的个人展览。恩师林风眠在为此撰写的文章《论画——给无极》中写道:“展览会之后,他要到欧洲了,他要到法兰西去了,他要把自己投到巴黎新兴艺术的急流中挣扎,旋涡中打滚,他要用他全部的力量,带回给我们新的宝贵的东西。”在“急流中挣扎”、在“旋涡中打滚”,赵无极用自己一生的创作回应了老师的期许——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自己一生的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相融合,带回蕴含东方精神、独树一帜的世界性艺术。
赵无极尚在国内之时,他的艺术便已在法国展出。早在1941年,赵无极便在重庆结识当时的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瓦蒂姆·艾利塞夫(Vadime Elisseeff)。1946年6月,由艾利塞夫带到巴黎的17件赵无极作品,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绘画展”中展出。
1948年4月1日,经过36天航行,赵无极到达巴黎。当日下午,赵无极便参观了卢浮宫。初到巴黎,赵无极进入爱德蒙·德汝贝尔(Edmond Desjobert)工作室实验版画创作。1949年,出版商罗伯特·戈代(Robert Godet)向法国诗人亨利·米修展示了赵无极的8幅石版画,亨利·米修即为每幅石版画写下一首诗。两人由此相识并结下终生的深厚友谊。亨利·米修把赵无极引荐给法国画商皮埃尔·勒布(Pierre Loeb),使其成为皮埃尔画廊的合作艺术家,从此,赵无极进入法国巴黎艺坛并声名远扬。
1967年,赵无极集合父亲的汉拓收藏,与法国文人克劳德·鲁瓦(Claude Roy)合作出版《汉代拓片》(Estampes Han)一书,向法国读者推介中国文化。1983年,赵无极在法国电视二台(France 2),向法国观众介绍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方法和中国书法的起源及其见解。
赵无极一生结交了众多法国好友。与法国朋友的深厚友谊,给了他在这个陌生国度扎根的勇气和信心,一心一意投入艺术创作。赵无极在自传中深情回忆:“尽管时光流逝,我仍然觉得初到法国那几年的氛围是与克劳德·鲁瓦和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的友谊相联的。这友谊代表了能使我在法国扎根的一切,它一直伴随着我……”
大道无极
1981年,巴黎大皇宫举办了赵无极在法国公立美术馆的首次个展,展览由赵无极的好友、法国著名艺术史家让·莱马里(Jean Leymarie)策划。这个展览在1983年巡展至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成为赵无极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1998年—1999年,“赵无极绘画60年回顾展”在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相继举行,广受赞誉。
202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也是“海外艺术运动社”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作为赵无极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在其95年的办学历程中,对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此次“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举办,更具特殊意义。
展览以六大版块,从“赵无极如何成为赵无极”出发,多角度系统梳理赵无极一生的艺术创作,从中西文明互鉴的角度,回应赵无极艺术“中西合璧”的基本特征。
赵无极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而我则有两个。”赵无极这里指的两个传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西方现代绘画传统。第一版块从“两个传统”的角度,梳理赵无极早年以及到法国十年间的画作。赵无极出生书香世家,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书法启蒙。1935年,他入读国立杭州艺专,接受西画和中国画教育,尤其受到印象派及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1951年,受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他顿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以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等为基本视觉符号,进行异变,创造形体和空间。
第二版块“融会共生”集中了赵无极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1957年,赵无极赴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长途旅行。美国当代艺坛扩展了他的绘画视界。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方式对他的绘画产生影响。这一时期,赵无极以表现主义的狂飙涂抹,响应中国草书的笔势与章法,在自发性的书写挥洒中,逐渐生长出抽象山水意象。
第三版块“如镜他山”展出其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初生活困顿之时,在朋友亨利·米修的鼓励下,赵无极从中国艺术的根源汲取精神力量,重拾水墨创作。1972年,他回到阔别24年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风物激活了深植其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赵无极的绘画由此融入了一份东方意蕴。
第四版块“无限生机”呈现了其晚年在“绘画的幸福”中氤氲化醇、生机无限的作品。在千年交替之际的2000年元旦,赵无极写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宽广的道路以及各种创造的契机。如今把握这些契机的时候到了,巨变已不可逆转。”
2000年以后,赵无极的绘画回归宋画关于空间与自然的体认,重启带有形象含义的画作题目。他曾说自己在中国发现了西方,在西方,他重新发现中国。千禧年之际,赵无极创作《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三联力作,向这位帮助他“重新发现中国”的法国友人致意,也是向中国文化致敬。2004年,赵无极创作了《向塞尚致敬》,用具有东方气韵的“风之吹拂”,融化了塞尚作品中坚硬的圣维克多山。法国艺评家皮埃尔·施耐德(Pierre Schneider)曾评价赵无极:“西方将他从东方解放,东方将他从西方拯救。”
赵无极曾说:“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他时常观摩挂在家中的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复制件,“我认为范宽或米芾,不亚于伦勃朗、维米尔或马蒂斯,他们在我心中占据同样的地位,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他成熟期的创作回归了唐宋绘画的伟大传统,赵无极终其一生不懈探索与实践,在融合中西两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造了属于世界的时代艺术。
赵无极的绘画艺术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他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正如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所言:“赵无极先生是法中友谊的化身,是中西文化交融对话的典范。”赵无极的艺术在法国绽放,又重返中国,终得所归。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特展策展人)
(所有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ProLitteris,苏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