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品市场大变局:共生与重构
西沐¹ 李颖珊 ²
摘要:
近几年,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由于受逆全球化及大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虽然总的看来,艺术品市场大的趋势还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博弈中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共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主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面临一个由于市场竞合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会使世界艺术品市场不断产生解构与重塑,即战略格局重组与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艺术品市场的重塑重构是发展大势。本文主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对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变局进行基本梳理,分为两个关键词:共生与重构。共生是主流,重塑重构是大势。同时,基于世界艺术品市场和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态势,对于其维度和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发展数字艺术金融。
01
近来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几个重要态势
(一)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近两年高歌猛进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的国际跨境艺术交易额呈断崖式下跌,但在 2021 及 2022 年收复失地,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可谓是高歌猛进。在国际艺术博览会以及全球性拍卖中可以看到,整个市场并未冷却停步,许多大师作品纷纷走进了市场,交出了满意答卷。以佳士得为例,2022年11月9日的保罗·艾伦(Paul G. Allen)珍藏拍卖中,保罗·塞尚(Paul Cezanne)的《圣维克多山》以1.37亿美元成交,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模特们(小版)》以1.49亿美元成交,整场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6.22亿美元,超过了同年5月在纽约春季艺术周推出的三个单一私人珍藏拍卖14亿美元的总额,成为史上第一场成交总额突破10亿美元的单一藏家珍藏拍卖。
2021 年艺术及古董进口数字较2020年增加41%,出口数字则增加 38%。根据初步报告显示,2022 年上半年亦取得双位数字增幅,若增长势头得以在下半年维持,主要艺术市场之跨境交易额甚至能达历史新高。
图1 1985—2022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进口总额变化图
2021年世界艺术品市场增幅达到29%,交易价值总额从2020年的503亿美元增至651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644亿美元。占据人们眼球的拍卖市场在2021年的拍卖总额达到304亿美元,超过了2019年的275亿美元和2020年的210亿美元。比起2020年,有52%的拍卖公司处于盈利状态。其中,苏富比2022年度预计总成交额为80亿美元,创下了其成立278年以来的历史记录。
图2 1985—2022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出口总额变化图
(二)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激发效应一直存在
虽然全球艺术品市场面临通胀、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但自2008年以来的危机对艺术品市场的激发效应一直存在,艺术品作为优质的资产也日益被认知,全球艺术品市场在夹缝中逆周期发展。
2008年以来,大宗商品的价格迅速下降,许多人害怕艺术品市场会随着崩盘。到了2020年疫情的爆发,艺术品市场不但没有持续动荡下跌,而是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出现了逆周期发展的现象,这也说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激发效应一直存在。从艺术品经销商的交易来看,2021年市场总额达到347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53%,同比增长18%。其中,55%的经销商表示相较于2020年经营状况良好,处于盈利的状态。从近五年的艺术品经销商交易数据来看,价值总额一直在350亿美元左右浮动,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经销商的交易总额也有293亿美元。
世界艺术品市场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一直在阐释它的内部原理,即激发效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场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制造消费热点,并且带动衍生行业的连锁消费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艺术品优秀的资产属性与消费属性,也为艺术品价格逆周期上涨提供了台阶。
(三)逆周期发展的背后是艺术品资产的优质特性被不断认可,成为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资产管理的工具
从刚发布的《2022年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艺术市场前景乐观,2022年,收藏家继续购买更多、更贵的艺术品就是一个趋势,从市场数据来看,购买价值100万美元以上艺术品的富裕藏家比例增加到了23%,几乎翻了一倍。特别是对高净值人群的预期调查来看,55%的人计划在未来12个月购买艺术品,78%的藏家对未来六个月全球艺术市场的表现持乐观态度。
而在2021年对高净值人群的数据分析中显示,超过64%的人在资产配置中超过10%是艺术品,27%的人将其财富组合的30%以上分配给了艺术品。规模也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扩大,财富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人平均拥有53件作品,这些人占据了整个调查的58%。调查显示,大多数高净值收藏家在2020年和2021年积极参与艺术市场,平均而言,收藏家在2021年比2020年购买了更多的作品,购买的中位数从10件增加到12件,而且这两年都超过了2019年报告的8件,可以发现富裕藏家对于艺术品市场在疫情期间的稳定性抱以积极态度。尽管面临挑战,许多收藏家事实上甚至比大流行前的年份更加活跃,几乎所有地区的购买量都有所增加。
图3 ⾼净值艺术收藏家对世界艺术品市场的短期、中期和⻓期展望
(四)艺术品市场综合性创新业务发展迅速
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数据分析中,值得注意的是,拍卖公司连续三年私下洽购的交易总额上涨,从2019年的21亿美元,到2020年的31亿美元,再到2021年的41亿美元,几乎翻倍。以苏富比业务结构为例。在其总成交额80亿美元中,拍卖占到64亿美元,网上交易5.8亿美元,私下(人)洽购11亿美元。也就是说场外交易额为16亿美元,综合服务收入5亿美元。有20%的业务为非拍卖业务,特别是综合服务收入,来自投资顾问、艺术金融的方面。也就是说,综合性创新业务发展已经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上,发展速度较快。
艺术品市场综合创新业务,是依托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成熟而出现的新兴发展脉络。它不仅包括艺术品的投资、收藏、交易、展览展示等传统业务,而且也包括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所开展的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与价值发现以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服务等等新业态。富艺斯拍卖行在2022年的拍卖总额为13亿美元,其中公开拍卖超10亿美元,与去年的9.93亿美元提升不大,但私人销售渠道由于公司重点转向了现代艺术销售展览,因此带来了超过2.5亿美元的收入,相比于2021年增长近20%。
从销售的角度看,数字平台的上线助长了在线销售和推广,特别是中小型画廊可以以此缩减成被提高收益,一些画廊开始举行在线展览以及联名,但他们也不会放弃实体业务,一些大型画廊如高古轩、豪瑟·沃斯,拍卖行如苏富比、富艺斯等纷纷扩大了线下空间。而世界各国的大型艺术博览会上,数字化战略逐渐显现,不仅仅是数字艺术的展售,以数字钱包为基础的交易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以数字基础设施搭建的线上线下联动可以帮助参会画廊开拓新的客群,发展综合性的创新业务。
(五)艺术品市场数态化发展进一步深化
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元宇宙,实际上是数态化的一些表现。科技革命的背后是经济的转型与千行百业数字化发展,深度挖掘数字技术赋能市场潜力,激发文化产业转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艺术品市场数态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数字化不是数字技术的单点运用,而是全方位、全链条、多元化运营改造提升,因此,新一代数字技术所构成的基础设施不但从市场内部延伸到了对行业生态的全方位渗透,也更多地开始强调艺术品市场全链条的协同运作。
以如今的拍卖为例,即使如今的拍卖行品类愈来愈多,拍卖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每一个品类之间、每一场拍卖的背后,都有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保障与应用。强化艺术品市场中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各分支的互通互联的底层保障作用,对艺术品市场本身潜能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品市场数态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艺术品的数字化,艺术品收藏、交易、流通等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不再由单一的因素决定,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02
观察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几个重要维度
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艺术品市场正在走向多极化的发展格局。发展中国家艺术品市场成长迅速,亚洲艺术品市场的比重不断在提高。目前世界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美国、中国、英国三个中心。2021年世界艺术品市场交易价值总额为651亿美元,其中,美国、中国、英国共占据市场总额的80%以上,2021年美国以43%份额位居第一,份额超过281亿美元;中国以134亿美元的交易总额位居第二,占全球交易份额的20%;英国位居第三,市场份额占到了17%。从拍卖来看,2021年,中国的拍卖总额达到88亿美元,占到全球份额的33%,为世界第一。美国的拍卖总额达到85亿美元,占到全球份额的32%,为世界第二。英国则排在第三位,成交总额为35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3%。
图4 2009—2021年全球艺术市场的销售额
其中特别要注意几点:首先,以数字化为背景的跨界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业态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新业态的生发逐渐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亮点。以佳士得为例,2022年7月18日,佳士得宣布推出旗下风险投资基金“Christie's Ventures”,将聚焦于三个特定领域:Web3创新、与艺术相关的金融产品,以及“实现无缝艺术消费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并在12月推出了NFT拍卖平台“佳士得3.0”,在平台上可以通过区块链完整记录每次竞投,提高了拍卖透明度,向更多收藏家打开数字艺术新世界。
其次,艺术品资产化正在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创新过程中一个新的重要动力。在“佳士得3.0”上,竞标者将能够在Etherscan上看到实时竞标数据,访问“AML(反洗钱)”和“KYC(了解客户)”等合规工具,还能记录链上销售税。同时,建立在Spatial上的虚拟画廊将进一步使他们能够在元宇宙环境中查看正在销售的NFT艺术品,数字艺术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数字资产来进行交易活动。第三,全球艺术品市场全球化与本土化正在成为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占拍卖市场份额最多的战后及当代艺术领域,在当今社会受到意识形态的裹挟,既要看到艺术在全球的流动性,又要看到各个地区的本土性,更要看到艺术本身的当代性,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跟踪关注。
图5 2021年全球公开拍卖市场的价值份额
(二)艺术品资产的优质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到了今天,大部分的观点都认为艺术品价格可能大跌、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它却逆势而上,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2020年活动难以举行,交易总额断崖式下跌后,2021年,几乎所有的品类都追上甚至是赶超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准。从拍卖的交易品类来看,战后及当代艺术的价值份额最高,在2021年成交数量超过12万件,拍卖总额为67亿美元,占到全球拍卖市场份额的55%,2019年总额则为61亿美元。现代艺术次之,拍卖总额为27亿美元,占到全球拍卖市场份额的22%,2019年为29亿美元。第三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拍卖总额为18亿美元,与2019年持平,占到全球拍卖市场份额的15%。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品收藏,将艺术品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艺术品资产也成了众多投资者的选择。优质的、有良好流动性的艺术收藏品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此外,优质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不仅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满足,还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因为优秀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升值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优秀艺术品的稀缺性和高额的文化附加值,优质的艺术收藏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正是吸引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重要因素。所以,当这些珍贵的藏品进入市场后,就会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从而使得该类藏品的价值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对象与参与者已发生结构性变化
在高净值人群的调查中发现,Z世代的收藏家拥有最高的艺术品平均财富份额,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拥有超过30%的分配,高于他们的千禧一代(27%)和X世代(24%)的同龄人。这可能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积累,但它显示了艺术在一些年轻的收藏家的财富组合中的早期阶段的重要地位。这也强调了这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他们的收藏的潜在重要性。以苏富比为例,其客户40%为新客户,并以青年为主。
随着线下的限制增加,混合直播拍卖形式逐渐普及,将现场销售与活跃的在线竞价结合起来。苏富比在2021年报告了超过1660万次的现场直播观看,这有助于大幅扩大对新买家的影响,2021年有39%的买家和44%的竞标者是第一次来到苏富比。一线拍卖行在吸引年轻和新买家方面也很成功,在2021年4月苏富比与数字艺术家PAK合作举行第一次NFT拍卖以来,78%的NFT竞拍者是苏富比的新买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在2021年拍出6930万美元NFT艺术品的佳士得也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75%的NFT买家是佳士得的新客户,平均年龄为42岁。而拍卖科技集团(ATG)也看到了新的和年轻的买家的增加,35岁以下的访问者在平台上的访问量2020年增加了72%,这一上升势头延续到了2021年,同比增长23%,从2019年的390万访问跃升至830万访问量。在它旗下的LiveAuctioneers.com上,35岁以下的竞标者增长了52%。
图6 拍卖科技集团旗下LiveAuctioneers经营业务
这一类买家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之下,对于数字技术较为精通,对于老牌经销商并不感冒,这种更加多样化的买家群体,加上高净值人群财富的整体增长,丰富了整个行业。
从供给侧看,传统拍卖行、画廊等机构仍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线上交易为主的艺术品电商异军突起。此外,在“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也层出不穷,如微拍堂、一条艺术等。这些新平台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而且也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参与主体看,除传统的藏家外,越来越多新加入的机构或个人开始进入这一市场,包括企业、明星和资本。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知名企业家通过成立或参股艺术基金,参与到艺术品的投资中来;同时,越来越多的明星也开始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将部分个人资产配置于艺术品领域,提升舆论和关注度,实现财富增值。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积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不断追求,未来,将有更多社会公众加入艺术品的消费与投资的行列中,这无疑将为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艺术品市场的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新的赛道
虽然传统的艺术品经销商在2021年的价值方面占主导地位,但11%的高净值收藏家的支出是用于数字艺术。少数的年轻收藏家在数字艺术上花费了大量资金,5%的Z世代和4%的千禧年收藏家花费了超过100万美元。
艺术品市场数字化发展与升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的、浩大的工程,要多方共同推进。其中大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具有资源优势、平台优势、资金优势,有利于加快形成行业标准;而专攻一部分业务的平台则可以利用数字化提升自身专业度,形成差异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艺术品本就以非标而著名,因此打造差异化、场景化、个性化的艺术品市场交易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更好发挥艺术品的金融属性,直击行业内部痛点,增强艺术品市场在大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线下艺术机构纷纷向线上转型,通过打造线上平台,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零售模式的转变。因此,如何将传统的书画等作品进行数字化展示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当前国内的艺术品收藏群体逐渐年轻化,他们追求个性,注重自我表达,对藏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数字化是提升藏品价值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如果对于艺术品市场数字化赛道不重视,可能就会丧失新的机遇。不论是头部综合服务平台,还是专注一项业务的高度专业化市场服务平台,都可以在数字化的浪潮下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发力抢跑新赛道。
03
大环境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些特点
(一)挤出效应滞后
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相对独立,中国艺术品市场往往受国际艺术品市场挤出效应的激发时,更主要是激发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并在信心聚合后启动市场发展的行情。但这一市场行情受到内外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往往有一个时期的滞后。特别是中国画和书法等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国际上和国内的交易差异很大,难以直接对标。而在油画等国际艺术品市场传统门类中,许多当代油画家虽然在国际上卖出高价,但国内的买家需要时间建立自己的审美,因此出现了时间上的滞后现象。
2022年国内市场拍卖总额大幅缩水,截至11月30日,全国拍卖总额仅有203.17亿元,预计全年成交总额相比于2021年的473.69亿元下跌40%。市场上拍量和成交量减少了30%-40%,仅有不到九万件作品面世,而2021年则有15万余件,这也是拍卖总额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对于疫情的政策管理不同,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在硬性条件的影响下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国内外市场在2022年的信心差距较大,在对高净值人群的调查中,美国只有4%的人在未来12月内不打算出售或购买艺术品,与之相对的是香港只有36%的人计划购买艺术品、34%的人计划售出艺术品。就中国大陆而言,85%的人对于未来十年的艺术品市场看好,高于世界80%的平均水平,但在未来6个月和12个月中的预期都低于国际平均,不确定全球市场的⾛势。但随着放开,相信藏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也会逐渐回拢。
(二)提振市场信心是核心
虽然中国境内已经取消了大多数的疫情防控政策,但境内外还未达成一致,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也并不确定。在2021年拥有亮眼表现力的上海ART021和西岸艺博会,二者作为上海艺术月的两大重要看点,在2022年11月11日前后开展,之后由于多方压力被紧急叫停,成绩不明,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又蒙上了一层面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艺术品市场带来的影响比较大。
特别是2020至2022年,线下活动的不确定、地域交流受到阻碍,艺术品市场的信心被一次又一次抬起又落下,成为遗憾。因此,从根本出现,需要改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艺术金融、艺术消费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政策对于文化行业的扶持、完善相应税收激励、财政补贴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有效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生态健康有序发展。而从市场本身供给出发,不断优化艺术品质量和品类,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致力于开发中华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标准创新为先导,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升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市场中来,只有盘子做大,市场的信心才能提振起来,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相应地走向积极的一端。
(三)两大战略取向是主线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长时间的调整与重塑转型过程中,经历了大环境的变迁与市场系统越来越不确定的影响,近来出现了两个大的发展战略取向:
1、二元结构的形成。收藏投资市场作为资产管理的一大落脚点发展很快,对于艺术品的价值与收益较为看重;消费市场作为大众消费发展也很快,越来越多个性化、“接地气”、通俗化的艺术品进入到人民视野。价值取向的差异化、社会环境的时代变化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二元结构的深化。
2、平台+生态的发育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平台+生态的建构与完善这一势头发展非常迅速,热点不断爆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平台正在逐渐进入市场运行链条中,行业正在不断地洗牌。市场对于相应的综合服务平台的需求不断增强,以及围绕综合性服务平台的生态发育和建构,形成新的市场发展格局。
(四)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国式问题的认知是关键
中国面临的是中国式问题,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推进现代化的方式方法,一是文化立场,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将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为大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二是发展传统,立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既不过分推崇西方画种,也不片面夸赞中国画等传统艺术门类当代的艺术作品,更好地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晶与艺术品市场相对接,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三是时代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家有许多都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成绩斐然,我们要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将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平台,推动信息共享透明化,推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基于中国式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会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我们可以叫做“中国方案”。
1、建构平台+生态的市场机制,推动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对于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至关重要,推动公共艺术服务体系健全、加大艺术品知识版权保护,从艺术品市场现有的问题入手,推动平台+生态的建设和完善,引入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到这个生态领域,从而形成艺术品交易新模式。
2、建设现代化艺术品市场体系,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多方共同努力,国内艺术品市场目前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尚未开发,资本的顾虑也是市场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建立现代化艺术品市场体系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只有建设好国内的市场体系,才能加强国际合作,构建艺术品跨境流通新模式,进而将中国优秀的本土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获取更大的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达到文化输出的最终目标。
3、建构多样态的全球数字化场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全球艺术品网络,加强对艺术品的版权保护,依托新兴数字技术更好地打造艺术体验场景,通过大数据、算法等对艺术品信息智能归类,并依据客户信息进行精准化推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这种基于“互联网+艺术品”的新的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
4、发展国际化与学术共同体与市场共同体,两个共同体与国际的进一步融合,弥补“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鸿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与国际很难实现非常好的对接,关键问题在于两个共同体没有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非常好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学术脉络、市场体制的发展不同,导致国际化与本土化出现了隔阂;而市场与学术的错位也是由来已久。但艺术本身是具有感染力、传播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连通了国内与国际的桥梁,透过艺术品本身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学术共同体与市场共同体,使三者进一步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04
要认真研究与大力发展数字艺术金融
从历史来看,传统艺术金融由于多年来遇到的问题、瓶颈较多,背景也比较复杂,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的突破。因此,数字艺术金融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新基础设施在不断发展,这将会推动艺术金融业态重塑,数字艺术金融相对于传统艺术金融而言拥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可能。新基础设施的升级建构,使得艺术金融的业态进入转型与重塑期。这一点非常重要,技术的更新换代势必会导致平台的基础设施不断发生改变。
从最开始的传统艺术金融,到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了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艺术金融;再到移动设备的普及,出现了基于新基础设施的艺术金融;最后则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艺术金融。基于不同基础设施的艺术金融的背后,是一个不同的业态进化过程,其进化的基本逻辑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变迁,使得价值发现的形式、能力与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艺术资源与艺术资产的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就使得艺术金融的业态需要不断生发,甚或是转型与重塑。
认真研究数字艺术金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创新的一步大棋。数字艺术金融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其本质是以技术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艺术品的高效流通和价值发现,从而延长整个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价值。作为新时代下的新事物,数字艺术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我们应加强科技应用,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强化数据资源保护,健全数据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资产平台。艺术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精神内涵,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断增值。因此,不仅要保护艺术品的物理价值,更要强调它的精神价值,这才是数字艺术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无法复制的重要稀缺资源。
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治理改善。同时,虽然艺术品本身与其他金融工具相比,已经被市场证实具有逆周期效应,但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制假、售假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行业自律,才能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艺术品投资具有长期性,中国艺术品市场从2006年在国际上的爆发以来,经历了许多或困难或停滞或疯狂的时期,但即使在经济环境的多次打击之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在不断地深化发展。特别是在风险管控上,而一些短期投机的项目已经出现了“暴雷”。可以见得,任何一项有生命力的产业,都需要经历市场培育期,穿越一整个经济周期的行业、产品才可能走向成熟,才能健康有序地前进,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思路。因此数字艺术金融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量在全球举足轻重,艺术品的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艺术品作为资产的优质特性被不断认可,市场综合业务进一步发展,新赛道的出现、客户群体结构的变化,再到大环境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信心不足、挤出效应滞后的特点。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都处于一个经济复苏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是更看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但传统艺术金融的风险阻碍了整体发育,但作为文化的载体,艺术金融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从全球视野到中国市场的特点,再到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些前沿、大家较为关注的方向性问题而言,大力发展数字艺术金融非常重要。
(本文系西沐教授在2022年12月18日于艺术品市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参考资料:
[1] 李亦奕. 价值发现 学术深挖 多措“破题”[N]. 中国文化报,2022-12-11(001).
[2] 雷茜,西沐.艺术电商转型:新艺术电商发展研究[J].中国书画,2021(06):128-131.
[3] 黄隽,李越欣.艺术品市场的学术研究脉络与发展[J].美术研究,2022(03):119-125.
[4] 西沐.数字化推动艺术金融创新的转型转向[J].齐鲁艺苑,2022(02):110-116.
[5] Dr. Clare McAndrew , The Art Market 2022: An Art Basel and UBS Report. 2022.
[6] Dr. Clare McAndrew , A Survey of Global Collecting in 2022: An Art Basel and UBS Report. 2022.
作者简介:
1、西沐(1966--),男,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首席科学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市场与艺术金融。
2、李颖珊(1998--),女,汉族,山东省惠民县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5,研究方向:艺术管理与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