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躏非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30日 第 17 版)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15至16世纪,东西方商人云集于此,威尼斯共和国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贸中心,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广泛吸引着艺术家们。16世纪中期,生动明快、追求享乐的威尼斯画派逐渐崛起。作为文艺复兴艺术的最后一抹余晖,威尼斯画派的绘画题材更加世俗化,画家们用笔柔和、构图新颖、色彩丰富、人物形象丰满健美,洋溢着欢快明朗、生气勃勃的诗情画意,受到西欧各国的广泛喜爱。
威尼斯画派之所以能形成如此鲜明的艺术特色,代表画家提香·韦切利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香是意大利最有才华的画家之一,他用绚丽的色彩描绘生动的肖像、丰腴的人体和旖旎的风光,画面充盈着欢快的情调和奔放的气质。提香的用色在崇尚色彩的威尼斯画派中堪称顶峰,他发明了土黄色,同时掺入雄黄和雌黄,使画中的色彩闪烁着珐琅般的光泽,这种流光溢彩的土黄色经常用在提香的作品中,因此得到“提香金”的美称。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卡多莱。1500年,年仅10岁的提香前往威尼斯拜师学艺,随后进入威尼斯画派奠基人乔凡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在此期间,与同为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的同门乔尔乔内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二人画风一度十分接近,在艺术创作上也有过密切合作。1516年,年仅26岁的提香在贝利尼去世后成为威尼斯画派的掌门人。
这一时期,提香的艺术创作题材广泛。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绘画风格,那就是“用艳丽的色彩表现生活的愉悦”,即使在描绘宗教作品时,也流露出更多人间的气息与情感。提香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例如《花神》《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此外还有为费拉拉公爵阿方索·德斯特创作的酒神节题材的系列作品等。
《花神》取材于罗马神话,是一幅肖像性很强的主题性绘画。花神弗罗拉因青春美好的形象被古罗马人当作农业神崇拜,寓意丰年与祥和。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的“花神节”期间,人们用美丽的鲜花装饰自己和周围环境,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提香将花神描绘成一个美丽又不失庄重的威尼斯美人,画面采用半身肖像构图,画中女子侧转身体,微微低头,右手持鲜花,左手按住滑落的衣服和披肩,白皙的脸颊上微微泛起红晕,目光专注作沉思状,既妩媚动人,又纯洁典雅。白色的衣裙、华丽的披肩和金黄的秀发在凝重的暗色背景衬托下,透射出丝般光泽。在绚丽而和谐的画面中,提香对色彩的驾驭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与《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一样,以宁静、柔美和优雅著称,通过对人体美和自然美的歌颂唤起人们的崇敬之情,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主义情调。
16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提香艺术创作的丰产期,他的艺术风格走向成熟。此时画家已经名扬四海,获得各国王室贵族、高级官员的赞助,也因此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和以神话、宗教为题材的装饰画。1545年,提香到访佛罗伦萨、罗马等地,为期一年的旅行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达·芬奇、拉斐尔等佛罗伦萨画派的绘画技法,米开朗基罗雕塑宏大悲壮的叙事风格给画家留下深刻印象,为日后绘画风格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在提香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他的作品由欢乐奔放的享乐主义情调转向悲壮严肃的宏大主题,绘画风格发生巨变。这一时期的画家笔触豪放,有时甚至粗野,色彩也由绚丽明快变得沉重压抑。画家开始关注命运无常、生命苦痛的神话题材,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而这些改变都与16世纪下半叶弥漫在欧洲艺坛的样式主义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由此,提香晚期的艺术被视为样式主义的序曲。
《劫夺欧罗巴》完成于1562年,是提香创作的神话主题绘画之一。与早期酒神节题材充满激情的狂放风格相比,这些作品在表现人性荒谬、脆弱等方面要深刻复杂得多,提香将这些画作定义为“绘画诗”。劫夺欧罗巴的故事源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讲述因爱成狂的朱庇特神把自己伪装成白公牛,以诱拐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故事。画家采用对角线构图增强画面动感,用笔松散狂乱,渲染了欧罗巴被绑架时混乱紧张的气氛。将这幅作品与《花神》等早期作品相比较,画家笔下优雅的古典美已被激昂悲壮的戏剧性表现所取代。
据记载,晚年的提香仍然孜孜不倦地作画,他对于绘画的热情如同笔下的色彩一般饱满,直至1576年逝世。在画坛活动60余年,提香的作品遍及西欧各国,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画家,更对后世的巴洛克画家鲁本斯、荷兰画家伦勃朗,直至19世纪的印象主义有着诸多影响。前往威尼斯的游人至今能在圣托马岛弗拉里教堂中找到巨大的提香墓碑。17世纪的意大利传记作家卡罗·里多尔菲曾说过:“卑微低劣的事物经不起时光的考验,但伟大的提香,无论时光怎样冲刷,他的光芒都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