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任麟先生首创《中国三维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

2022-02-21 15:21 来源:综合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元人戴在跋《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载:"为人不可不学篆书;篆书者,文字之祖也。不学篆书,不足以识文字之情。"盖文字之学有三:体制、训诂、音韵。体制,谓点画有纵横曲直之殊;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三者皆关乎文字之"情",篆书书写亦羁乎文字之"情",而于中国书史发展中变化最为迟缓。

秦李斯、唐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徐骑省,宋张谦仲、喻湍石足相伯仲。宋而后,有赵松雪、吾子行、周伯温、吴孟思擅名一时;明徐子仁则饮誉当代。降至清中叶后,王若林、丁敬身、钱献之、洪稚存、孙伯渊、莫子偲、杨子与、吴清卿,乃至近代罗叔言、章太炎、王福庵一脉,皆规模"二李"——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诸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评者誉称"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体均未能标异于前贤。

乾、嘉间,休宁邓石如出,用笔以中锋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搭接富装饰意味且具节奏变化,结体修长妍美,开婉约流美之先河。邓氏之后,复有吴让之、赵撝叔、徐辛榖揄扬其美。及至晚清吴缶翁,既蓄古茂之姿,复取展纵之势,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之新面乃出。千百年来,篆书新声非独拘于用笔之藩篱,而尤患于结体之"取势"与"具情"。

然而,传统书法依附于文字,极尽了二维造型之能事,但在视觉上并不涉及三维空间。况且,传统哲学基础决定了书法的审美观念,也使得书法在视觉上停留在二维平面。

这正是二维书法的问题所在。那么,书法的现代拓展创变的方向何在?表现形式的空间拓展即“三维立体”则是一条大道。

任麟先生,当代碑学和帖学的书法大家。擅长四体书,而尤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

任麟先生在大力继承传统篆书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冲破二维蕃篱的束缚,成功创立了《中国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为止唯一书法字帖国家专利获得者。

任麟先生在三维立体的处理技法上,既吸取了前人在“用墨”上的技巧,而重要的是运用在“用笔”上的变化,也即“手腕”的功夫。且将《易经》的阴阳和谐哲理融于技法,在一次性完成(篆体)书写的同时,使其字体产生强烈的三维立体视觉,成为“浮雕在纸上的书法”。

纵观《任氏篆体》创变不离汉(篆)字,格局不失传统,借用三维空间构成意识,讲究的是“线的塑造”,表达的是有关“生命的主题”,追求的是用笔上的“节奏感”、“空间感与线条上的立体感”的有机统一。用传统汉(篆)字构造原理,表现现代意义上的“时空感”,体现了“以现代的形式表现极传统的文化内涵”的主张。我们通过欣赏《任氏篆体》,似乎可以上窥古人,而把握当下;启迪心灵,而开示未来;创书法艺术时代之变,开书法书体妙法之道。说到底《任氏篆体》的创变。三千年来不同于前人和“书法主义”中他人的套路,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变,乃是《任氏篆体》创变的永恒主旨。我们相信,以传统书法为基础的创变,必将以某种形式载入中国书法史乃至世界艺术史。

 

《中国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首开先河,大胆冲破“二维”的束缚,成功创建“三维”立体书法,并且将大篆的古拙雄浑与小篆的优美造型有机相融,合二为一,实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创变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三维”篆书书法艺术奇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矗立起一座当代中国篆书史上的丰碑。

 

《任氏篆体》的最大成就,在于创新创变,在于开派,在于唯美,在于技法上创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任氏篆体》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开拓与反思的精神,必将使我们进一步找到书法创变及现代性探寻的基本理路,使之走向崭新的古典,耸立起一座座“后世莫能继焉”的当代书法艺术丰碑。

 

任麟,号墨易斋主,《中国立体相融篆书》国家专利者,中国立体篆书大师,享誉中华第一篆。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经济论坛导师,历任文化部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副会长,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全国艺委会主席,中书协九届国展顾问,藏品艺术网顾问,将士丰采书画院顾问,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特邀顾问,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