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2021-11-02 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02日   第 07 版)

 

  明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上海博物馆供图

 

  10月28日,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汇聚7个国家13家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力量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开幕。据介绍,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通过206件(组)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讲述早期全球化过程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

 

  16世纪开始,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成熟,中欧贸易、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入欧美地区。远渡重洋的中国瓷器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也记录了设计、技术与观念的交流,是中西文化对话的载体。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中西交通”篇通过珍贵的欧洲订制瓷器串联起早期中西贸易史,以外销瓷器面貌的变迁展现16至18世纪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时,通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反映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

  “中西交融”篇重点展示中国瓷器如何融入欧洲人的生活以及对欧洲时尚风潮的影响。通过当时的油画作品,可以看到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一件件极富创意的欧洲加彩、镶嵌及室内陈设瓷器,体现了中西审美的碰撞与交融。

  “中西交汇”篇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瓷器产品,通过组合比对来呈现制瓷技术的交流互鉴,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展厅里,一件来自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格外吸引人。壶身如玉壶春瓶,长流,扁带形柄,器身以苏麻离青绘变形莲瓣、灵芝、缠枝牡丹等。这是典型的永乐官窑产品,由景德镇御器厂生产。明永乐、宣德时期,郑和船队携带大量官窑瓷器下西洋,作为礼物赠予外邦,这件青花执壶即是其中之一。1547年,弗朗索瓦·德·菲梅勒男爵将它携至法国。当时,他作为法王亨利二世的临时外交使节前往君士坦丁堡,觐见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作为外交礼物,这件青花执壶曾经见证了中国与中东的交往,又再次经外交使节之手,联结中东与欧洲。

  来自大英博物馆的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是一件中西合璧的精品。此瓶为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瓷器,腹部以釉里红绘狮子3只,以青花点睛,余皆留白。这样的装饰在欧洲人看来可能略显素淡,于是,荷兰的瓷器经销商便请彩绘师在瓶身添加纹饰。彩绘师在狮子之间添加身着粉紫色短袍的男子3人,作挥剑砍狮状,隙地填以花树,其配色、题材、构图及绘画风格皆模仿日本柿右卫门式样。瓶口、胫部又依康熙五彩的纹样和配色加绘蕉叶、花卉。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在同一件瓷器上交汇,整体风格融合天衣无缝,极为精彩。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收藏与展示机构,理应站在文化交往的前沿,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