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我在联合国总部办画展

2021-10-27 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终身教授丛志远——

我在联合国总部办画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30))

 

本报记者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27日   第 06 版)

 

  丛志远创作的版画《思乡》。
  受访者供图

  丛志远在绘画。
  受访者供图

 

  2003年是丛志远赴美发展的第15个年头。这一年,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忆犹新。

 

  从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术最高学位,到任教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美术系;从多次受邀参加全州和全美的展览,到在联合国总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巴特勒美国艺术博物馆等平台上举办个人画展……以家乡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乡村为人生原点,丛志远凭借对绘画热爱和执着,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一直铭记中国国画大师亚明先生的殷殷嘱托——“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以下是他的自述。

  

  当梦想照进现实

  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个人画展,这是很多艺术家的梦想。我曾以为,这也许只是个梦想。但没想到,梦想会这么快地照进现实。

  2003年2月,我向联合国递交了申办个人画展的申请。本以为要等很久,但没想到,7月初,我就接到联合国的通知,可以在当月月底安排我的展览。我感到既惊喜又疑惑。经询问得知,原来,原定的一个国际展览突然取消,联合国展览厅出现一个空档期。而我的作品恰好符合要求。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要准备这么大型的国际展览,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所幸,我不是孤军奋战。经协调,此次展览由联合国总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和中华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主题定为“超越东方和西方:丛志远个人作品展”。随后,联合国展览筹组代表王建始、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展览筹组代表郝斌、中华文化基金会主席王滨和我在联合国总部碰头,商讨筹备事宜,制定计划,明确分工。最终,我的任务是负责展品、展板和陈列。而开幕式酒会的食品酒水、请柬广告、音响设备、协调服务、警卫安全、宣传报道等,则各有专人负责。

  联合国的主大厅面对曼哈顿42至43街的第一大道,宽阔宏伟。我根据自己作品的特点,精心设计了7个展区,并制作了配套的展板。48块4×8英尺的护墙展板和40多幅作品,把一辆特大卡车装得满满当当。就这样,我自己驾车,穿越林肯隧道,横跨整个曼哈顿,开进联合国总部。

  超越东方和西方

  2003年7月28日,画展开幕式如期举行,50多个国家的大使和100多位贵宾应邀出席,气氛热烈。“娘家人”更是给力: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组全体出动,各大报社记者云集大厅,联合国中国书会的会员们主动提供帮助,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派出一批专业英俊的服务员负责酒会招待。

  开幕式上,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张义山的讲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世界上,南北存在极大的贫富差异,东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丛志远的作品超越东方和西方,是沟通和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这是我们举办这个画展的初衷。”

  的确,出国这些年来,我不仅尝试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表现美国题材,也用美国绘画技法表现中国历史文化。师法自然、师法古人、师法内心,我努力在作品中展现一种内外和谐和文化交融的状态。

  不过在现场,有不少嘉宾问我:“是否知道法国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因为他们认为,我的作品里有马蒂斯绘画风格的影子。对此,我在致词中开了一个“国际玩笑”。我说:“我在这里要声明,我的绘画技法源自中国传统,我的作品吸收了2至4世纪敦煌壁画和汉画艺术的精华。马蒂斯的绘画深受中国书法、绘画影响,所以我们的绘画有似曾相识之处。”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的自信源自对中国传统绘画知识结构的熟稔。1977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系统接受中国传统绘画研究训练。在1988年出国前的10余年间,我不仅饱览中国艺术史论等书籍,还在游历中国名山大川的途中临摹名家碑帖和壁画。1985年,为完成硕士论文,我用110天的时间,独自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采风,深入考察敦煌和西域文化的历史。经过实地调研,我完成毕业论文《论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民族心理》,得到指导老师和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肯定。

  乡愁总挥之不去

  在这次展览中,版画作品《思乡》,对我意义较为特殊。这幅画元素相对简单,有月亮、云彩、河流和马。月下,一匹马正孤独地在河边饮水,意境哀伤忧郁。这正是我刚到美国那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

  那时,因为语言障碍、经济窘迫和学业压力,我在美国非常孤独,时常想家,因此创作了这幅画。有意思的是,当时因为太累了,我不小心把版画印倒了。但我没有随手扔掉,而是发现了其中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当看到参观者在这幅画前驻足品评时,我心中都会生出无数感慨。

  这些年,乡愁总挥之不去。乡愁是一种情愫,背后蕴藏着许多暖心的人和事。我能有机会走出国门求学,与很多中国师友的帮助和支持密不可分。

  当初,在得到留学机会后,因为在美国举目无亲,我找不到人作经济担保。后来,几经辗转联系,愿意为我作经济担保的人提出条件,点名要3位中国国画名家的画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硬着头皮找到3位老师——亚明先生、陈大羽先生和康平先生。没想到,3位老师都爽快答应了。最终,我带着3位老师的画作和从大学同学那里借来的钱,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至今,我还记得亚明先生当时对我的嘱托:“你年轻,出国我支持,但你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自从在威廉帕特森大学担任教职以来,我为推广中华文化不懈努力着:1997年开设了该校第一个中国水墨画课程;2001年创建海外研习项目——夏天艺术在中国;2009年创建美国高校第一个中国艺术中心;2013年组建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多年来,数以百计的中国和世界著名艺术家受邀到我们中国艺术中心参观、讲学和创作,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多年来,身处中西文化的交汇带上,每当我感到彷徨和困惑时,中国文化总能带给我无限慰藉和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