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抗战美术经典 铭刻记忆 树起丰碑

2021-06-08 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抗战美术经典

铭刻记忆 树起丰碑(品味红色经典(24))

 

屈 波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8日   第 20 版)

 

  潘鹤、梁明诚雕塑《大刀进行曲》。

  詹建俊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王盛烈中国画《八女投江》。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大批美术工作者怀抱“艺术救国”的理想,创作了许多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民斗志的美术作品。抗战胜利后,关于抗战的记忆以各种媒介保存、延续与强化。美术,以直观可视、感染力强、易于传播的特质,成为礼赞抗战英雄、弘扬家国情怀的有力方式,在新中国美术长廊中涌现出一批抗战美术经典。

 

  英雄主义的歌颂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新连环画创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发起的美术创作项目中,还是在由美术工作者自发、自觉完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均产生了大量礼赞抗战英雄的优秀作品。《鸡毛信》《地道战》《八女投江》《抗日游击战》《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血战台儿庄》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描绘了全民族抗战的英雄谱。从战场将士到文化名家,从铁血男儿到巾帼女将,在丹青史册中,抗战英雄们共同筑起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

  詹建俊1959年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表现英雄人物的一次成功探索。作品并未刻画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选择了跳崖前一瞬间勇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场景。画家用与山石相近的色调、大刀阔斧的笔触塑造人物,人物组合的外轮廓亦似巍峨的山巅,与群山相呼应,象征五壮士的精神如高山般伟大。

  同样表现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品格,王盛烈中国画《八女投江》与《狼牙山五壮士》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也没有直接表现敌人,而是定格8名女战士边阻击敌人、边相互搀扶走入滔滔江水中的瞬间。作者以娴熟的写实技巧强化了水墨的表现力,人物的衣纹局部使用了山石皴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物刚毅精神的艺术表达;精心营造阴云密布、暴风雨来临前的场景,渲染气氛,增强了悲壮的历史感;两组人物近金字塔形的构图,则深化了对人物崇高感的表现。

  美术工作者还根据抗战文学作品进行创作,连环画便是一种重要的载体。上世纪中叶,小尺幅但故事性强的抗战题材连环画大量印行,让大众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

  这些红色经典,皆注重对英雄主义气概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崇高而伟大”是它们内在的精神气质。

  家国情怀的抒写

  14年的抗战史,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内容。《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风云儿女》《吕梁巾帼》《1944·中国远征军》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赴国难”的英勇抗争精神,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

  潘鹤、梁明诚创作的雕塑《大刀进行曲》,根据广为传唱的同名抗战歌曲创作而成。作品充分发挥群雕的立体优势,从不同角度塑造了身份、年龄、性别不同的6位抗战者——中间,青年指战员振臂挥刀,指挥战士们奋勇向前,充满力量感;一侧是手举大刀的农民和持枪冲锋的八路军战士;另一侧是持手榴弹的地道战能手和执双枪的武工队员;背后是运送弹药的年轻妇女。6人情态生动,充分展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组雕塑形象,后来被应用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邮票的设计中。

  根据抗战歌曲创作而成的抗战题材美术作品,还有陈逸飞创作的油画《黄河颂》、冯远创作的中国画《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全山石和翁诞宪2009年创作的油画《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作品如歌曲一般激昂,以雄壮的旋律、奋勇前进的力量感,展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唐绍云2015年创作的油画《华侨在滇缅公路——离别·征程·劫难》,为观众呈现了更广阔的抗战场景。作品以“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为对象,用三联画的形式进行时空重构,艺术地再现了华侨子弟参加服务团,冒着枪林弹雨为祖国抢运军需物资的历史现场。

  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不论是以个体形象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以群体形象表现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都通过坚毅的形象塑造,深情礼赞了平凡英雄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深化了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纪念碑式的礼赞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揭幕。除了以碑身、纹饰、文字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纪念碑还用8幅巨大的浮雕表现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事件,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松鹤主创的《抗日游击战》便是浮雕之一。该浮雕刻画了在青纱帐这一典型环境中,游击队机动灵活打击侵略者的场景。其中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有青壮年也有老人,体现了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抗战的民族战争;背景的青松、高粱则表现了战斗环境和游击战的出其不意。汉白玉的质感与队伍的流动感相映,让浮雕的艺术表现灵动又不失庄重。

  纪念碑式的审美模式,也被运用到抗战题材绘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王迎春、杨力舟创作的中国画《太行铁壁》。作品采用一种新型纪念碑式的构图,将抗日将领和众多无名英雄的形象,与巍峨的太行山融为一体,如同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呈现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既在语言形式上有所突破,又用象征手法深化了“太行铁壁”的寓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创作的抗战题材美术经典,尽管形式风格各异,但都是对历史的记录、对英雄的礼赞、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丹青绘就史诗。在品味这些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抗战精神在人们心灵深处刻下印记、树起丰碑,激荡着奋勇向前的力量。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