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5日 第 12 版)
刊头设计:潘旭涛 |
启航(油画)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部部红色文艺经典,刻印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凝结着百年大党的光荣与梦想。本报今起开设“我心中的红色经典”栏目,讲述红色经典的魅力,追忆峥嵘岁月,折射历史巨变,为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凝聚精神力量。
——编 者
经典回放
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启航这一历史瞬间:十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登上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开始了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画面中,毛泽东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布包,站在船上回首眺望,意气风发。压顶的乌云仿佛山雨欲来,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远处东方的曙光,与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象征着革命的曙光。乌云与曙光,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革命的艰难和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005年,我着手创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题材的美术作品。
中共一大的主题,具体应该如何展现?经过一番思考,我选择以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作为创作内容。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嘉兴南湖的红船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象征;二是我工作的中国美术学院就在浙江,方便收集创作资料。
我还邀请了我的同事、油画家黄发祥老师作为搭档,来共同完成这次创作。
万事开头难。创作构思的过程并不顺利。在整个构思的过程中,我反复查阅大量中共一大的相关资料,了解史实,了解中共一大代表们的生平,搜集他们的形象资料。代表们想要改变旧中国的一腔热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非常希望能将参加南湖会议的全部代表都定格在画面中。随着对资料理解的深入,一大代表们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创作期间,我还多次走近南湖,近距离观察红船,结合史料去感受1921年那个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不断寻求符合创作主题内容的环境画面。
《启航》的画稿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敲定了两幅草图。这两幅草图都选择了以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们登船的瞬间,来表现会议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召开时那种秘密而庄重的氛围。不过,这两幅画稿又有明显区别:一幅表现的是中共一大代表乘拖梢船陆续登上红船;另一幅则是代表们从湖边的跳板登船的场景。
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历史画草图评审与现场观摩会上,评委们对两幅草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尽管有评委倾向于代表们由跳板上船这张图稿所体现出的庄严,多数评委还是更加认同从拖梢船登上大船的这张草图。
随后,我和黄发祥老师开始创作大稿。历时7个月,我们首先完成了由跳板上船的这幅油画,长5米、高2.5米。
不过在这幅画中,我仍然感到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理想:一是画面的总体效果有些“平”,这与我想要将中共一大代表全部表现出来的想法有关;二是在表现庄严而神秘的气氛时,还缺少一点更为“真切”的感觉,思前想后,缺的是对那个时代总体特征的把握。
在清朝灭亡之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有所传播,但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可以说,“动荡”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如何表现这点值得深究。
反复对比两张图稿,我发现,从小船上大船的不稳定感以及对激荡水面的表现,有助于强化当时的时代特征,暗示出当时环境的艰险,更好地烘托“启航”的主题。同时,“启航”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这艘大船的启航,人物是主要表现对象,但决不是简单的人物群像聚合,而是主题性创作。由小船上大船这张图稿中的人物组合,突出的是总体的动势,更贴合主题思想,也更有突破画面效果平淡的可能。
然而在上正稿时,人物的安排依然面临困难。例如:参加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如何安排与表现?浙江的文史专家曾指出:中共一大代表中后来出了两位重要人物,毛泽东和董必武,这是需要重视的。
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毛泽东,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地方代表。但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审视,今天来创作这样一件历史画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形象理应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因此,我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动了些脑筋。比如,毛泽东和董必武尽管都处于画面中心,但在处理上,毛泽东的衣服颜色稍暗一些。我们没有将毛泽东安排在船头,而是安排在一个比较动态的位置上,确保了矗立在船头的中共一大会议几位中心人物依然显而易见,并最终统一在代表们“匆匆上船”这一动态的合理性之中。
从完成效果看,这样的处理基本达到了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我们这次创作的指导思想:将历史事实与大众的“普遍记忆”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
创作表现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启航》的过程,也让我进一步体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深感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这次创作,成为我开启历史画创作征途的一次启航。早在了解中共一大历史之际,我搜集到很多民国时期的资料,对民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了强烈关切。由此创作了油画《桥上的风景》,以回望的目光表达我对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等先师的敬意。2014年,我与封治国、尹骅创作了《时代领跑者之三》,表现了邓稼先、袁隆平、蒋筑英等劳模形象。2016年,我又与黄发祥、尹骅创作了《满江红——岳飞》。201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之际,我主持完成大型校史画《金秋》……10多年来,我一直在历史画创作道路上不断前行。
从《启航》到后来的历史画创作,我越发体会到,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相融合,是历史画创作的关键。历史画不是老照片,历史画创作所凝聚成的瞬间应具有明确的主题内涵,需要在作品中体现出纪实性、史诗性的艺术品格。特别是在表现中共一大这样的题材时,需要历史的眼光和诗性的表现,才能体现出会议所具有的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