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听!多种文明在对话
本报记者 叶 子
|
展览现场
|
|
《黎明药师寺》
平山郁夫(日本)
|
|
《为我们起舞》
塔米纳·哈菲兹·丽莎(孟加拉国)
|
|
《石林》
敏图·库马尔·戴(孟加拉国)
|
|
《和平万年》
齐白石
|
|
《红莲》
吴冠中
|
5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主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展出了来自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东帝汶、俄罗斯、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泰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亚美尼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共41个亚洲国家(包含俄罗斯)的120位艺术家创作的130件作品。
展览作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馆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藏品为主,同时还有各国驻华使馆推荐作品,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成员推荐作品。根据作品的表现内容,展览分为东方写意、美丽中国、美人之美三个部分,通过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丰富的视觉形式与艺术语言,向亚洲各国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展示亚洲各国文化的独特面貌,以及亚洲各国之间共生共融的文化渊源关系。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受法国和前苏联的影响较多,而多数亚洲国家不在这个体系内,因此观众会发现,亚洲各国视觉艺术创作的方式是非常多样的。“这是一个融汇了多种美术形式、多种美丽声音的展览。走进这个展里,好像能听见各种文明的声音在对话。”
感受古老东方的写意之美
进入展厅,绕过几层薄薄的层层叠叠的纱幕,一座青铜雕塑映入眼帘,这是吴为山的作品《问道——孔子问道老子》。吴为山介绍说,这幅作品体现了一种问道思想,将它放在序厅中央,也是中国向世界发出一种价值观信号,“我们愿与亚洲各国、世界各国相互问道、相互学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位于世界东方的亚洲,诞生了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亚洲思想史上出现了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他们的思想尽管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都主张用心去感悟和观照这个世界,这种阐悟生命智慧的本能孕育了亚洲文化气质中的写意性。而在“东方写意”展区中,中外艺术家们的一件件作品无论在是手法上还是观念上,正完美地体现了东方的写意之美。
日本绘画艺术大师平山郁夫的作品《唐招提寺之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画面里,夜晚的天空蓝得澄澈,寺庙里透出的灯光明亮而金黄,周遭一切显得静谧而有禅意。亚洲文明的交往自古就非常频繁,在唐代,日本经常派使臣、留学生、僧人和商人到中国访问、学习和通商,中国高僧鉴真大师也东渡到日本。吴为山认为,这幅表现唐招提寺的画作有日本画的浓郁特点,但也不难看出,它在笔墨、色彩等方面受到中国唐代绘画和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了文明交流之后的升华。
除了来自38个国家的67件绘画和雕塑作品,在“东方写意”展区,还有8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齐白石的水墨画《和平万年》、潘天寿的水墨画《红莲》、吴冠中的油彩画《红莲》、钟蜀珩的油彩画《荷》……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均以荷花为题材。荷谐音“和”,寓意和平、祥和。这些作品不仅表现荷花的清丽之姿、高洁之美,更展示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博大的精神气象和开放共融的思想维度,构成了展厅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美丽中国
从中外艺术家们“东方写意”的艺术创作中走出来,就来到了第二单元“美丽中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审美眼光聚焦到中国来,这个展区就展示了各亚洲国家的艺术家们描绘中国人文和自然风景的作品,展现了不同文化经验中的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形象。
来自阿联酋、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科威特、黎巴嫩、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也门、印度、约旦13个国家的20位艺术家创作的24件作品在这里展出。他们笔下的敦煌沙漠、山西大院、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等景观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长城是中国很有标记性的建筑,从古至今中国艺术家们不少描绘,而展览中展出的巴基斯坦艺术家马苏德·阿·汗于2013年创作的《长城》却特色鲜明、引人注意。与以往巍峨挺立、绵延万里的长城形象不同,透过这幅画,观众不难感受到,人和城之间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亦虚亦实,如梦似幻,仿佛人也融进了长城。
“这位画家把自己的幻觉、理想和奇想妙思都融进了作品,表达了画家在参观长城时的心理感受,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吴为山说,“我感觉他画的长城带着童话色彩,在那一瞬间,长城成了他眼前的梦,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文明对话带来的思想火花在展厅中四处迸发。两位来自美国的大学生在这一单元久久驻足,不时小声讨论,还掏出手机拍下他们喜欢的画作。“看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对美丽中国的不同理解和展示是非常有趣的。”蒂姆·富兰克指着一幅黎巴嫩艺术家哈古普·苏拉希安创作的《多彩的乌鲁木齐市景》对记者说,“例如这一幅双联画,我们没去过新疆,它所描绘的风景对我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也很独特,令我们印象深刻。”
其实,这些作品全部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收藏。2009年始启动的“意会中国”项目,目前已邀请和组织了包括阿拉伯国家联盟22国、南亚7国、东南亚国家联盟7国的近200位艺术家来到中国,创作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描绘美丽中国的艺术作品。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正是参加“意会中国”项目的艺术家们到北京、安徽、浙江、四川、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市采风、写生和创作的成果。
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是友谊和美好心灵的灿烂图景,展现了外国艺术家们采风和创作时的所闻所感,蕴含着他们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美好情感。一位观众感叹:“这里体现的中国之美,也是世界之美、人类之美。”
用美丽心灵与亚洲各国相遇
除了外国艺术家眼中的美丽中国,展览还在“美人之美”单元展示了中国艺术家表现亚洲其它国家的创作,展现出中国艺术家开放的文化视野和情怀。
由31位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描绘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韩国、柬埔寨、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日本、新加坡、伊朗、印度、约旦、越南等国家风土人文的31件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亚洲国家的大观园。观众们在参展过程中,仿佛前一秒刚走进热情似火的热带雨林,后一秒又来到了别具风情的远东俄罗斯。
据介绍,19世纪之前,很少有中国艺术家外出旅行写生,因此中国艺术家很少描绘中国以外的景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艺术家赴北美洲、日本和欧洲学习艺术,才出现了一系列描绘日本和欧美国家景物的艺术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是抗战时期,一些中国艺术家避难南洋,留下了一批旅行写生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国艺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与考察,创作了大量描绘外国风土人情的佳作。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时间跨度有近一个世纪之久,其中很多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但是中国艺术家对于至善至美的追求未有变化。美人之美,意味着尊重与欣赏不同文化形式、语言、思想之美,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之美。一位观众表示,观看展览就像透过艺术家的眼睛,用自己的美丽心灵与亚洲各国相遇,这种艺术的邂逅令人享受。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不仅有文化深度,还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通过美术作品的文明交流对话,不仅在当代有意义,也在未来也有价值。”吴为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6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