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节上那些闪光的旧经典(墙内看花)
□ 王 畅
|
粤剧《百花亭赠剑》
图片来源于香港艺术节
|
3月23日,第47届香港艺术节落下帷幕。每年2月至3月举办的香港艺术节早已成为一年一度亚洲乃至国际艺坛的盛事,不仅造福着香港本地的居民,更吸引大量内地甚至各国观众前往参与。今年艺术节期间,笔者两次从北京飞往香港,着实过足了“戏瘾”。其中,有四部剧目虽然艺术门类不同,却都因为赋予旧经典新解读而格外引人瞩目,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现代舞《泰坦——诸神之舞》由2016年首届皮娜·鲍什奖学金得主、希腊编舞家欧里庇德斯·拉斯卡里迪斯创作,其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打败其父乌拉诺斯的故事。然而作品并未复述这个故事,而是以完全现代的艺术手段将这个故事化用到作者的表达之中,舞台上集合了现代舞、默剧、装置艺术、现代音乐等艺术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生动、大胆而充满怪诞的趣味。创意十足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戏谑里带着悲凉,哀愁中凝着笑靥,调侃时却又饱含深情。作品探讨了人与神的关系,没有永恒的神祇,人在探索真理的路上涅槃之后就成为了神,如同宙斯打败父亲成为众神之王一样。
由毛俊辉导演的粤剧《百花亭赠剑》则是对传统戏曲剧目的一次重新诠释。年轻的编剧江骏杰为这部唐涤生旧作重新改编剧本,创作新的唱词。毛俊辉导演则从表演手法、音乐处理、舞台视觉、制作设计,甚至是排练方式上都对传统粤剧的模式进行了新的使用,在去年香港艺术节上推出了这部作品,今年又再次升级改造、精心打磨后再登香港艺术节的舞台。“年轻化”是这部作品的显著特点,不仅演员大多是三十出头的青年粤剧演员,舞美、服装造型上也更加贴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同时又延续了古典的程式,为粤剧艺术在当今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也让对粤剧并不十分熟悉的观众,对这门艺术有了一个新的审视视角。
2011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由作曲家周龙创作的英语歌剧《白蛇传》,将古老的中国传说与西方的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部现代感极强的作品。全剧被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每个篇章以一首中国古诗的合唱作为开篇,暗合着剧情的起承转合。在笔者看来,音乐之外更吸引人的是这部作品给传统故事赋予的新的立意。这是一个探究爱的本质的作品,它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真相之后,是否依旧还会爱他?如果不会,那么我们爱的是自己以为的他,还是他本身?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最终都发现了自己所爱不为自己所知的一面,许仙、白娘子、小青面对的是爱情,法海面对的是爱情的治愈力量,当面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真相时,他们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德国汉堡芭蕾舞团带来的编舞大师约翰·诺伊梅尔的《胡桃夹子》同样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原作老鼠国王等形象都被删去,而梦境中的冰雪王国、糖果王国则被改编成了芭蕾演员日常在教室的排练场景和舞台上绚烂多姿的演出晚会。于是,这场梦境成为开启玛丽芭蕾梦想的一把钥匙,也成为对芭蕾大师彼季帕乃至芭蕾艺术传统美的一种致敬。剧中对于儿童心理的描摹刻画不仅可以打动孩子们的心灵,更令每一个成人感同身受又感动不已。女主演阿丽娜·科约卡鲁的表演令人惊艳,那些人人在孩提时代都会有的稚拙、扭捏、顽皮以及对喜爱的事物既心向往之又胆怯害怕的种种心理,在剧中皆被肢体语言细腻、精准、纤毫不差地呈现出来,让每个人仿佛看到了童年时代的自己重拾初心。
这四部作品题材、国别、艺术形式等虽然各具特色,却都在传统的土壤里开出了属于今天的花朵。也许正像本届香港艺术节的主题“一步一舞台”,今日丰硕的艺术成果正是来自前人一步步的积累,当代艺术家的每一次新的尝试也都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而这似乎也契合香港这座城市的气质,东方与西方水乳交融,传统与当代和谐共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3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