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艺术 >

书画会通历来被视为姊妹艺术

2018-11-15 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书画会通(中国画继承与创新⑦)
□ 杨明刚
 
  千百年来,中国画和书法历来被视为血肉相连、手足与共的姊妹艺术。书画会通不仅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且有其悠久的表现传统,更有其深刻的本体基础。
 
  历史渊源
 
  董其昌《容台集》曾载典故一则:元人赵孟頫曾向钱选请教绘画要领,问他怎样才能做到画中有情趣?钱选回答,多写隶书。赵孟頫大受启发,并于《秀石疏林图卷》题诗中进一步发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古来文人画家皆重以书入画,喜于画中得书法,引起画法革新,其画法常于书法笔法中化出高古奇崛、婉通圆润、停匀精密的线条。文与可画竹,郭熙、唐棣画树,温日观画葡萄,都借鉴了草书写法而开一代画风;王维雨点皴、李思训斧劈皴、吴道子兰叶描,均与书法艺术相关。
 
  历代中国画名家中不乏书法圣手。或如顾恺之“亦善书”“时人号为三绝”,或如李思训“笔格遒劲”“书画称一时之妙”,或如韩滉“工隶书章草”,或如阎立本“兼能书画”,或如郑虔“好书”“明皇书其尾曰:郑虔三绝”,或如甘风子“细笔作人物头面”“放笔如草书法”、开写意人物画先河,或如徐渭“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或如郑燮“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以书为画”,他如《历代名画记》中标出59人均为善书画家,及至现代,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皆书画兼善。
 
  表现传统
 
  器通。中国画和书法皆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中国书画艺术之辉煌仰赖毛笔之发明。当岩壁、山洞、树皮、兽皮走向缣帛、纸张甚至是宣纸时,书画便具备了完全相同的衍进发展物质条件。水墨的结合更为书画创造了艺术发展的相同条件。
 
  线通。线条倍增了书画在艺术传达媒介上的基本一致性,再度强化了书画会通的根基。线条具有超强的艺术表现力,中国画和书法均以线条为主要艺术媒介。书画线条的价值在于立意、用笔、形似、骨气、象物,在于蕴藉于形象取舍中的情感振动、潜藏于内的时空感以及借由细部差别产生的风格趣味。
 
  法通。元人杨维桢称:“书与画一耳……画法即书法所在。”清人石涛则谓:“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今人林散之慨叹:“今人岂与古人异,画法原与书法同。”诸家书画之论皆一语道破了中国画和书法在法度上的天然会通。
 
  品通。书论画论多以“品”分高下。书论有《书品》《书后品》《艺舟双楫·国朝书品》,画论有《古画品录》《续画品》《续画品录》,皆直接以“品”命名。恰如刘熙载所言:“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书画品第亦步亦趋、几乎同步、交互影响。
 
  本体相通
 
  “书画同源”堪称中国古典艺术最为著名的理论命题。从理论上研讨“书画同源”现象始于唐人张彦远:“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宋代《宣和画谱》承继其说,明人何良俊进一步阐发,嗣后,“书画同源”说便广为流播,“书画同源”之辩渐成声势。与之相伴,中国画和书法的会通也始终为历代书画论家津津乐道,演成古今书画美学研讨的一大焦点。
 
  察考中国书画史可知,书画会通突出体现于文人画之中,涵括书通于画、画通于书两端;既立足于“书画同源”说之上,又筑基于“书离于画”“画异于书”的“书画殊途”之上。但无论是“同源”还是“殊途”,“象形”乃会通之源早已成为共识:古今诸贤皆论及造字、书法、绘画造型的象形特质;象形是古贤近儒眼中书画会通的发端与关窍。
 
  “象形”既为造字、书法之原则,亦为“绘事之权舆”“绘画之滥觞”,书画造型均以“象形”为始发端,其形近、其源同,且皆有“象形”之共性,“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亦成书画会通的关窍,古来一切书画互通的阐释均源于此。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15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