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继续走向大众(策展手记)
——《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文献展》
蔡仕伟 沈 榆
|
《美育》1920年创刊号
弘一沙门释演音(李叔同)题
|
|
《装饰》1958年创刊号
|
当我们回溯20世纪,可以看到,“西学东渐”催化了中国传统期刊的转型,期刊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国人很快领悟到这种全新媒介的优势,当时的维新人士更是常常将组织学会、出版图书和创办期刊三者并举。新型期刊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其中美术设计类期刊可谓是一抹亮色。近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的“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文献展”在该馆开展。作为国内首次以“中国设计期刊”为主题的文献展,展览从美术设计期刊的视角,以各个历史时期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我国自“美育”概念的提出,新文化、新思潮崛起,国人在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推动带领下,从思维感知到生活体悟,从教育实践到群众推广,“美育”不断探索、蜕变和前进的历史进程。
“美育”作为清末的新兴思潮,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倡导下,从论述发表到政令颁布,观念逐渐萌芽,又经过陈独秀、吕澂在《新青年》杂志上对“中国画改良”进行答辩,以及康有为、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相继发表论述支持,揭开“美术革命”的序曲,再至1919年以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多人共同发起的“中华美育会”成立,1920年第一份推行“美育”的《美育》杂志创刊,“美育思潮”和“美感教育”借力“新文化运动”的兴盛之势,随着时代发展与演进开始在中国茁壮成长。一方面,以美术教育承担着美育启蒙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期刊为主要普及媒介和关键载体推动着美育发展,两者形成互为观照的景象,达成提倡美育、走向普及、深入大众的共识。
随后,伴随新美术运动的蓬勃发展,美术设计期刊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研究油画、雕塑、版画等不同美术领域的学者纷纷成立自己的社团,在组织与运作方面也渐渐完备和成熟,美术领域的“中西融合”转为主动和全面的尝试。这种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亚波罗》《艺苑朝华》《艺术旬刊》《艺风》等许多美术设计期刊中都能看到。尤其在上世纪30年代,美术期刊的出版更从学校、艺术社团延伸到各个出版机构,“美育”已不再是大众观念的思变,而渐成时代潮流。这些出版机构同时拥有许多不同类别的刊物,助力社会层面从“观念美”到“时尚美”的进化。例如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美术杂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的《万象》杂志、三一印刷公司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等。工商业对美术需求的不断增长,更促使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并创办《商美》杂志。这些具体的变化,亦深刻显现出美术工作者对艺术、美术、工艺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思考,这既是“实用美术与设计”走向大众的开端,更是倡导美走向大众的具体表现。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的出版业虽然遭受重创,各类期刊也因此受到影响,但这个时期以漫画、版画为主的美术期刊,却因为最能够迎合对大众进行教育和号召全民奋起的需要,使美术的社会功用得到强化。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美术救国”的理念为现实主义美术发展提供了环境,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化艺术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美术思潮从“大众化”到“民族化”,成为推动群众美术活动的要旨,与此同时,和大众日常生活需求相关的工艺美术也发展起来。尤其是1958年9月5日创刊的《装饰》杂志,这份以“工艺美术”为定位的美术期刊,明确以大众的“衣、食、住、行”为关注焦点,以工艺美术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大众的生活为目的,开创了新中国美术期刊倡导“大众美”“生活美”观念的先河。
美育走向大众,自倡导发展、实践推广已走过百年,其理念通过期刊这种公开交流的载体向大众进行传播,不仅达到宣传、引导、促进之目的,也记录着美育思想、美术教育和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反映了“美育与大众”“设计与生活”相互的连结和具体的影响。因此,本次展览从主题的确定、脉络的梳理到展品的选择,无不以此作为策展的主导思想。本次展出的100余种、600余件自1900年至2000年之间重要的美术设计期刊珍贵文献,包括张光宇、张仃、雷圭元、吴劳、丁聪、沈从文等先辈学人在办刊过程中的来信、来稿、版式设计等珍贵手稿,即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期望透过本次展览,从过去的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推动“美育”在当代的再生,助力新时代的美育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