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勤学苦练(名师谈艺)
杜滋龄
|
秋(中国画)
杜滋龄
|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艺60年来,每当迷茫时,我就走入现实生活。正如石鲁所言:“生活不仅供养艺术之原料,创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当是陶冶我之熔炉。画者不经过生活之锤炼,岂能去锤炼艺术。”
我始终牢牢把握生活和艺术实践两个关键课题,在几位恩师——孙庆和、马达、郭钧、叶浅予、李震坚的指导下,坚持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写生、创作,走遍了祖国各地。随着对人民生活认识的日益加深,我对中国画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结出一些艺术果实。
我着重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几十年中深入数十个少数民族地区。我喜欢去民族地区、祖国西部,那里虽然生活相对艰苦,但民风朴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使我产生创作冲动。尤其是2000年初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岗位退下来之后,没有了繁琐的行政事务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好似又回到20多岁无忧无虑的状态,一刻不停地深入生活,画速写数十册,不断丰富对于生活和人民的感受和认识。“六十始悟造化魂”。我仍怀有进取、深造、奉献之心,先后赴汶川等地参加慰问、写生等活动,继续在艺术造型、笔墨以及书法、古典文学等方面加强学习、不懈探索,在对生活、对人民的真切感悟中,努力推动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
几十年如一日的外出写生,让我对如何用笔墨去反映生活感受也有点滴体会。中国幅员辽阔,风光各异,艺术感觉也随之变化。我长期生活在北方,每年都会深入北方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初期,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我得以有机会去云南瑞丽傣族地区深入生活。我感到用表现河北农民惯用的以墨为主的方法,表现不出自己在云南感受到的形象,一开始画出的肖像画,总不是那种“味儿”。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开始注意墨与色的关系,想到应用水分的方法,去描绘人物特有的外在特征和内心世界,最终画出了满意之作。后来,我又去青海藏族地区深入生活,那里的人和物与在南方见到的又完全不同,如果用表现云南傣族所惯用的笔墨去表现藏族人民,肯定又是行不通的,进而我又探索出一套崭新的笔墨语言:以凝重的线为主、色彩为辅,吸收山水画皴法等技法,深入刻画藏族人民的性格。
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就是指要表现出画家对于时代生活的真实感受。我认为,也可以“笔墨当随性情”:通过持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笔墨技巧随着在生活中感受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从而不再千篇一律;以对人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为依据,去探索所需要的艺术语言,创造出自己的而不是模仿别人的一套表现手法,进而创作出富有个性、情感、精神光芒的作品。
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创新不单是技法问题,绝不是一个人关在屋里冥思苦想、玩弄各种特技所能奏效的。创新首先要有新的艺术意象,然后创作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中国画表现程式。我们常说:“一个画家要敢于否定自己。”但怎么“否定”?只有到生活里,获得生活的艺术感受,才能感到生活与我们胸中原来的艺术形象之差距,才能进行“否定”。生活感受越强烈,这种“否定”要求也越强烈,从而推促自己创造出表现新艺术形象的笔墨语言。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推动艺术创作和创新的重要性。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画家的老师。生活中的感受越多,画家的创作欲望就越强烈。这种创作欲望不是凭空而来的,与画家在生活中的积累相关,也与画家的思想情感、文化理解相关。总而言之,创作欲望是否能转化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带着热气、意境和情感的作品,画作是否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与画家本人的修养和艺术境界,以及深入生活的程度分不开。故画家要努力地走进生活的深处、人民的心中,从中体悟生活的本质、底蕴以及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对生活的咀嚼和消化越透彻,艺术创作越沁人心脾、激荡人心。艺术的创造、创新由此产生。
“文变染乎世情”,中国书画亦复如是,但作为民族艺术,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始终贯穿历朝历代的创作实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要善于把中国画传统中富于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创作人物画,也可以融入花鸟画、山水画技法,丰富笔墨技巧。同时,西方绘画中对人物的整体观察、立体观察等方法,也都可以借鉴,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形神关系。总之,艺术创作与创新,可以汲取中外艺术精髓,不能闭关自守。
几十年的写生创作经验告诉我,现实主义仍是当前艺术创作的主流,更是一种可贵的艺术精神。新时代,作为一名画家,应该保持一颗沉静之心,少讲名利,集中时间、精力专研艺术。只有不浮躁、不张扬,努力到生活中、人民中去勤学苦练,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艺术精品。
杜滋龄,1941年出生于天津,中国画画家,师从叶浅予、李震坚等先生,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等职。他擅画人物,兼及山水、花鸟,笔墨秀雅,富有传统意蕴,又自出新意。其代表作有《帕米尔初雪》《大漠行》等,出版有《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杜滋龄卷》《速写技法》等著作。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