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郭祥 |
杨参军、井士剑、任志忠、周小松油画《遵义曙光》。 |
宋惠民油画《娄山关——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骆根兴油画《山城堡战役》。 |
王忠伟、杜石、温廷国中国画《峥嵘岁月》。 |
夏荷生中国画《凝固的军魂》。 |
郑艺、宋克、周楷、关君油画《娄山关大捷》。 |
王颖生、董卓中国画《翻越雪山》。 |
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之湘江血战。 |
晏阳、李武油画《智夺腊子口》。 |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也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绘就视觉的史诗。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美术工作者拿起画笔、刻刀,创作热潮从未停歇。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们再一次重走长征路,以画笔担纲,借助美术作品独特的视觉感染力,在一件件作品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既是缅怀历史,又重在弘扬长征精神,为走好新的长征路铺就精神底色。
当代的精神诠释
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因此,以新作替代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达当代人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与审美表达,是今年各大美术机构所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不简单再现历史,是10月22日至11月10日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所极力倡导的创作方向。此次展览以12幅中国画和油画巨制为主体,涵盖了“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12个长征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既连缀起历史的大致脉络,也体现着长征精神的内涵。同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全国七所美术院校等组成的创作团队的专业化、多元化,也让作品呈现多元的形式与视角。这些作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既有传统样式的,又有充分运用当代艺术语言的;既有对历史时空的再现,又有对革命情怀的抒写,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感与当代精神的双重诠释。因此,许多作品所体现出的深沉的、涤荡灵魂的壮美,让观者引发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无独有偶,10月26日至11月6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美术馆、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同样汇聚了美术界通过重走长征路新近创作的80件作品。此次展览既有对长征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也有对与长征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精神风貌的表现,还有对与长征相关的历史场景与景物的体察,通过这种立体式的交叉,以及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的发挥,充分彰显长征精神。
漫长的时间积淀,已经让长征精神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这两个展览的相继展出,也正是美术界努力通过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塑造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国家和民族形象,让今人更深刻地去理解党魂、军魂、民族之魂的呈现。
红色的基因传承
长征精神的红色基因,早已融汇在当代美术创作的血脉里。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经典中,可以看到长征精神绵延不绝的承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宗津的油画《强夺泸定桥》,到六十年代关山月的中国画《长征第一山》,再到七八十年代以张文源的油画《红军过草地》,李可染的中国画《长征》,蔡亮、张自嶷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等为代表的创作……长征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源泉。
军旅美术工作者同样以不缺位的积极姿态诠释着永不落幕的长征精神——作为军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10月17日至11月2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81美术馆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与其他纪念展不同的是,该展览展出的168件美术作品,不仅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水彩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多种形式,还从当代军人独特的视角,以雄浑刚健、大气磅礴的美学之风,再现长征中的重大事件、著名战役和英雄人物,聚焦当下军营,突出新征程中的军味、兵味与战味,展现出新形势下部队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的崭新风貌,塑造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形象。
两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军人本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八十年后的今天,这种红色基因依然深深地沉淀在人民的军队里,照亮着他们前进的步伐。
个体的神圣求索
长征,曾被作家魏巍誉为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许多美术工作者长期倾心于长征主题的创作,但对于这条红飘带的描绘,着力最多、用力最持久的,要数几十年间五次重走长征路、一直坚持长征主题创作的画家沈尧伊。
沈尧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接触到长征题材,创作了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连环画《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等作品。初踏长征路的他,自此钟情于图写长征。由于长征的图像资料有限,沈尧伊便大量收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以推断相关人物的形貌,同时不断重走长征路,用大量的速写和照片等一一落实作品中需要表现的环境、建筑、植被、地貌以及民众的特征,包括红军的衣物、武器装备、军旗等历史细节也一一考究。从《而今迈步从头越》到《烽火里程》《北上》等,他创作了十余部长征题材的作品,这也为他后面创作《地球的红飘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1988年开始,魏巍描述的文学形象,经沈尧伊历时六年的创作,以926幅画面成功地将其转化为视觉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一部红色经典,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创作到出版,从展览到研究,沈尧伊与《地球的红飘带》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被解读。今年,为从新的角度呈现长征的波澜壮阔,以及一位艺术家一生只为弘扬长征精神的为艺之道,北京画院作为这部经典作品的收藏机构,也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将其创作素材和手稿系统整理研究之后重新出版,并举办了连环画原作研究展“一位艺术家的长征”。
是什么驱使沈尧伊执着于图写长征?是英雄碧血,共赴国殇的激昂;是民族觉醒之后,抛却个人意识的坦荡;是不臣服于人,不屈从于天的倔强,长征精神在沈尧伊的心里堆垒成一座座纪念碑。几十年来,他在极度忠于历史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创作激情,进行着艺术的表达,最终赋予这段不朽的历史以人性的光辉。所以,沈尧伊笔下的长征,是历史真实与长征精神的合体,每一处细节都触动心灵。他作为美术工作者醉心于长征主题创作的代表,以一个人的长征,对长征精神中所包含的信仰、理想与精神的传承所作出的神圣求索,也可谓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典范。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纷至沓来的长征题材新作以及纪念展,正以视觉的史诗,掀起新的长征路上历史与现实深处的精神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