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知多少(养生百科)
珏 晓
2018年“三伏贴”即将开贴,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三伏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三贴”变为“四贴”,为何如此,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关“三伏贴”的知识。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传统疗法,是在“三伏天”选用麝香、白芥子、细辛等具有辛散温通的天然中草药制作成药膏,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冬季减少发病或减轻发病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在中国农历“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内,采用中药穴贴进行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三伏”是一年阳气隆盛的最好时令,利用这个时令进行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现代医学证明此疗法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同时,对秋冬季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也会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今年的三伏天为期40天,7月17日到7月26日,中伏7月27日到8月15日,闰中伏8月16日至8月25日,末伏8月16日至9月5日。共需要贴4次。
“三伏贴”主要针对以下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骨关节疾病:颈肩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产后腰痛、宫冷不孕等;
胃肠道疾病:胃寒、胃痛、慢性胃炎、肠炎腹泻、结肠炎、腹部畏冷不适等;
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体弱畏冷、虚性头痛、经常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三伏贴”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肺炎急性期,高热,体温超过38.5℃者,严重过敏体质等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孕妇及严重糖尿病患者等就不适宜用此法。
专家提醒,一般人贴药后会感到局部发热,发痒,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属于正常反应。
有人贴后会出现红、肿、疼痛或者局部起疱,这类多发生在皮肤娇嫩者,以小孩多见。出现这类典型反应后立即将敷贴膏药揭下来,如果疱小,涂碘剂消毒,避免感染即可;如果疱大,要到医院用消毒针刺破或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碘剂消毒;若水疱已破,可局部消毒并保持干燥,不要用激素类药膏外涂,一般一周以后,起疱处会结痂脱落。
此外,穴位贴敷的三伏期内均要尽量避免感冒,不要过度吹电风扇、空调;贴敷同时不能进食冷饮,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贴后6—10小时内不能洗澡,贴敷期间不要去大海游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14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