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靠真功夫(不吐不快)
王君平
●中医生存不能靠西医,破除“西医依赖症”,关键是树立中医信心
前几天,一位朋友去某医院中医科看感冒,尽管望、闻、问、切一样也没少,医生却一直等着验血结果出来,才给他开方抓药。朋友感叹:“离开化验单,中医还会看病吗?”
这貌似个案,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在不少中医看来,仪器设备不是西医专属的,中医也可以拿来用,该用就用,不用白不用。在临床上,他们认为缺乏数据量化的中医“四诊”检查,不如用仪器设备检查更准确,中医诊断司外揣内的自信心慢慢消解。在古代医家手中,脉诊是断病决死生之看家法宝,而今却变成了中医的辅助工具,甚至成为“遮羞布”。中医犯了严重的“西医依赖症”:中医要准确诊断,离不开化验单;中医要想有疗效,就要中药西药一起吃,中西医结合疗效才会好。
破除“西医依赖症”,关键是树立中医信心。西医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当抗生素、手术刀、激素三板斧使尽,有时西医也会束手无策。就以胆结石为例,一刀切的手术能切掉患病的胆囊,治标不治本,像割韭菜一样治疗,有的患者一年时间竟然进行了七次手术取石。手术切除了胆囊,胆囊不会再长结石了,可与胆囊密切关联的脏器、管道还在,而生成结石的因素并没有消除,再生的结石长在肝管内,病人最初的胆结石被治成肝结石。西医有时是在控制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躲在西医身后,中医即使治好病,老百姓也不知道是中医管用还是西医有效。
中医为何沦落到傍西医的份上?病根是缺乏中医思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少初学中医者抱着良好的愿望,学习岐黄之术治病救人,结果却学成了伪中医——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中医教材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越来越标准化,传统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中医学子学不到真正的中医思维,学不到真正的中医临床技能。粗浅的西医加上粗浅的中医,他们开出的方子一般会有几十味药,因为大方效全,似乎可以包治百病。舌红就是热,三黄栀子生石膏;苔腻就是湿,苍术白蔻车前子;腰腿痛,桑枝狗脊川牛膝……药物和病证简单地一一对应,不懂中医的精髓,中医自然很难达到临床上的疗效。连医生自己也慢慢地对中医失望,转而寻求西医的帮助,最终走上了投靠西医的道路。中医傍西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院西化。由于中医药收费项目少、价格低,靠单纯的中医无法生存,不得不依赖西医来养活中医。如不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体制,中医只能是拿着金碗讨饭吃。
有人说,杀死中医不用刀,“中医规范培训”就是套在中医脖子上的绳索。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西医是标准化教育,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道,类似培养西餐的厨师,做出口味统一的汉堡和薯条。而中医讲究个性化教育,类似培养各大菜系的主厨,不同菜系的厨师各具特色,做出的川菜是川菜的味,鲁菜是鲁菜的味。中医规范化将难以学到师承教育的精华,在西化的中医院灌输的是西医思维和西医知识。这无疑戳中了中医的死穴,当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化中医生”成长起来后,他们已经被西医思维规范成型,看病就再也离不开西医了。
中医生存不能靠西医,而是要靠真功夫。如果中医总是傍着西医,虽然要不了命,却也治不了病,临床上没有疗效,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最终导致中医衰亡。中医药健康发展,关键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体制机制,改变中医西化、中药西管的局面,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老百姓为中医点赞。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