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驭尧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4日 第 05 版)
善用资源、尊重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才能更可持续地发展,为子孙后代积蓄生态红利
白玛老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他说,“我一辈子经历了两次搬迁,有三个家。”两次搬家,都与生活有关,更与生态相连,其中的理念之变耐人寻味。
第一次搬家,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白玛的家在那曲市申扎县,为缓解草场紧张,2053名牧民赶着16万头牛羊,搬到了当时还是无人区的羌塘草原。更大的草原牧场,让他们有了更多空间来饲养牲畜,生活有所改善。但是青藏高原生态更新慢,跟不上畜牧业发展步伐,草原面临退化危机。为了更好兼顾自然环境和民生发展,白玛和乡亲们再次搬迁,来到产业发展更容易、生活条件更宜居的地方。新家、新业、新生活,藏区群众对未来满怀憧憬。
第一次搬家是为了向自然要生活空间,人进草退;第二次搬家是为了还自然涵养空间,人退草进。白玛老人的搬迁经历,映射着人们的发展理念之变、生态观念之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是直至山穷水尽,如今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维护生态平衡,做到靠山“不吃倒”、靠水“不抽干”。善用资源、尊重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才能更可持续地发展,为子孙后代积蓄生态红利。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尤其脆弱而珍贵。人类文明的实践表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和恩惠;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只会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和报复。人因自然而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学会善待自然、涵养自然,因自然而兴,靠生态而强。
如今,在白玛老人生活的森布日搬迁点,住房、供水及各项保障一应俱全,他可以悠闲地晒着太阳、喝着甜茶,安享晚年;他曾经的居住地羌塘草原,藏羚羊、岩羊等动物在草原上嬉戏玩耍,再度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人类安居乐业,动物自然栖息,描绘着美好的生态图景。这也提醒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生态搬迁,搬出了新生活,也彰显了新理念。“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四五”时期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14亿人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的民生福祉。
(作者为本报西藏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