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人民日报现场评论:狮泉河镇的“绿色图画”

2020-08-31 10: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狮泉河镇的“绿色图画”(现场评论·脱贫攻坚高原行①)

 

桂从路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31日   第 05 版)

 

  树虽难种,但种树的收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狮泉河镇的绿色图画,不仅由一棵棵树构成,也由各式各样的蔬菜描摹

  

  碧波荡漾的狮泉河奔流向前,林荫小道上散步的行人悠然自得;康乐新居的扶贫搬迁点上,一座座藏式独栋小楼,掩映于成排的毛头柳、青海杨、班公柳之中……行走在西藏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如果不是远处白雪皑皑的雪山,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是海拔4300多米的“生命禁区”。这座小城,因生态而兴、因绿色而美,绘就了一幅美好生活的图景。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种活一棵树有多难?“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冬,四季不下雨,有雨即沙粒”,当地的这句谚语折射出阿里自然环境的恶劣。几年前的一场风沙遮天蔽日,“沙进人退”的困境让阿里的干部群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也让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树种活!园林绿化专家请过来了,全面分析水质、土壤、气候、光照等条件。政府机关和驻军部队带头种树,高海拔缺氧、昼夜温差大,就修建阳光房,把树种在房间里;冬天温度低、大风肆虐,他们就给树木穿上衣服、注射营养液、架设遮阳罩。

  树虽难种,但种树的收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地干部回忆,“以前赶上风沙天,一晚上沙堆得跟院墙一样高,门都推不开,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铁锹铲沙。”如今,家家种上树、户户有花草,人们的心情也格外舒展了。尝到甜头的农牧民,自发加入种树的行列。在当地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努力下,31.2万株各类树木遍布大街小巷,让狮泉河镇变得绿意盎然,5.3万亩的工程造林有效遏制住了风沙,守护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连无霜期都从1994年的83天增加到现在的170天。

  狮泉河镇的绿色图画,不仅由一棵棵树构成,也由各式各样的蔬菜描摹。走进噶尔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园,160余座伫立在雪山脚下的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黄瓜、菠菜、茄子等各类蔬菜瓜果应有尽有;花卉大棚里,各种绿植、鲜花长势喜人。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蔬菜殊为不易,他们利用滴灌、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科技,打造智能控温大棚,硬是在荒芜的土地上走出产业发展新路。曾经,“吃菜难、吃菜贵、菜品少”困扰着当地群众,如今,各种本地生产的蔬菜不仅丰富了群众“菜篮子”,还为农牧民提供了打工、就业和技术培训的机会,鼓起了“钱袋子”。

  如果说种树是一种信念,见证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勇气,那么种菜算的是实打实的“经济账”,承载的是脱贫致富梦想。在阿里地区,每一片绿色都来之不易,都是当地干部群众用不屈意志换来的、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遇到一位名叫史培能的农业科技人员,2013年,他随陕西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来到阿里,手把手教当地农牧民种蔬菜,一干就是7年。黝黑的皮肤,瘦弱的身体,眼中布满血丝,但一提到照料的蔬菜大棚,他立马精神抖擞,“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一直在这里干下去”。正是无数援藏工作者扎根边疆、默默奉献、守护绿色家园,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生长出梦想、希望与果实。

  “蜀葵迎着清风招展,月季沐着夕阳放灿,玫瑰花香气四溢,金盏菊满园生辉,那铺天盖地的格桑花,把人们的视线一直引向望不到头的街边……”这是一篇散文里描写的狮泉河镇美景。对于今天的阿里人民来说,树变多了,天更蓝了,致富奔小康的脚步更加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