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准(新论)
张 琨
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方兴未艾,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难题。如何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符合规律、科学高效的新路子,事关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回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备受瞩目的“亮丽风景线”。我们在与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合作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办学边界、推进了中西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办学质量,也在借鉴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先进经验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探路者”和“试验田”。然而,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于庞大,但教学服务管理水平没有及时跟上,在人才培养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有些学校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质量不高、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必须贯穿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衡量与检验教育成效的首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说到底,是为了能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牢牢把稳人才培养的“航向标”、踩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行稳致远。
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紧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利用好高质量的合作平台,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比如说当前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与金砖国家合作,急需熟悉相关国家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与这些国家加强合作办学是题中应有之义。再比如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在与国外大学合作中就要对接我国发展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改革是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善于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这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重要方法论。针对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的同时,可以构建互学互鉴的同行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也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吸纳优质社会资源协同育人。针对破解体制机制不顺畅、经费保障不充分、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困难等难题,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督和评价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要以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反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改革的良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扭住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外合作办学结出更多硕果,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西南大学西塔学院党委副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