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16-07-01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评论员观察)
刘天亮
 
  锻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彰显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把每一名党员都摆进去
 
     
 
  正常而健康的党内生活,要靠全体党员干部来维护。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并要求全党同志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点。95年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处理党内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严密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受“文革”冲击,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严重破坏。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现在确实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解决诸如搞官僚主义和搞特权的问题,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制度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加以规范,成为当时整顿党风的一部重要党规。
 
  为什么要重视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从“一条鱼和一条河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或许能辨识得更清楚。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几条鱼病了,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小环境,而是会上升到破坏规则的层面。山西的“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的贿选案、广东茂名的腐败窝案等,都证明了政治生态受污染的危害。
 
  据报道,当年皖南一位县长调任皖北任县委书记,处理了多名不称职干部,后被提拔为市纪委书记,却因为净化了当地政治生态而遭遇“排斥、反弹”,在党代会上落选市委常委。这样的行为,伤害的不只是一名干部的前途,更是周围许多干部勇于担当的积极性。倘若遵纪守法、埋头实干者老受排挤,胡作非为、好大喜功者如鱼得水,“潜规则”就不言自明。从这个角度讲,对政治生态的实质性挑战,是实践层面的游戏规则变味了,正是它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对规则的伤害,最终会传导给全社会。“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的挑战,是每个干部都需要面对的。实际上,政治生态的污染,不仅是因为腐败分子坏了一锅汤,也和党内生活的庸俗化密切相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内其实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治生活基本规范。是形式主义,把公开的规则架空,让制度的权威蒙尘,形成了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挑战。
 
  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互为掎角的。构造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必须尊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让蕴含着正确价值观的制度起作用。净化政治生态,不能满足于干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形成优势,还应该致力于实现规则对所有人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已经抓出了新气象。事实证明,只要制度的笼子越来越严密,重规则、讲规矩、守纪律就会蔚然成风。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锻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彰显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把每一名党员都摆进去,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让每一个人清爽呼吸、干净办事。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