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法国 >

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

2015-05-12 08:29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组图)

  法国诺曼底地区冈城纪念馆展示的一幅照片。1940年10月24日,贝当元帅与希特勒在法国会见。

  原标题: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

  国际在线报道(驻法国记者范婷玉、蔡菲菲):谈及二战爆发的原因,史学家普遍认为,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当时采取绥靖政策有何特殊原因?这和之后伪政权维希政府的建立是否有关系?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法国抵抗运动又是怎么回事?法国人究竟如何看待法国在二战中扮演的貌似相悖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进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两天以后,作为波兰盟军的英法两国先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却出现了交战双方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宣而不战、不战不和的战争奇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英法当时还没有完全从绥靖政策的战略理念中走出来。法国著名二战历史学家克劳德·科戴尔表示,法英两国实行绥靖政策代价巨大,错过了阻止二战爆发的多次时机:“1936年,当纳粹军队重新占领莱茵兰时,法国就应该予以反击。如果法国人当时进入莱茵兰,希特勒的军队就会撤回。虽然不能说法国对整个二战负有责任,但是起码在引发二战爆发这点上负有很大的责任。”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进而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谈及法国为何在一战后推行这一政策,法国共产党党史资料馆负责人、二战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热内维埃认为,首先是当时法国政府深受广大民众所抱有的和平主义心态的影响。虽然法国在一战中取得胜利,但是战争给法国社会带来了精神创伤,许多法国老兵还因此饱受身体疾病之苦,因此法国不希望发生新的战争。此外,还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2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

  热内维埃表示:“再者,在法国的精英社会里,资产阶级当中曾流行一句玩笑话——宁愿要希特勒也不要‘人民阵线’。 1936年,左派政党联盟‘人民阵线’成为法国执政党。该党派进行了很多经济改革,例如调整带薪休假、将原来的每周工作48小时缩短至40小时、提高雇员的工资收入等。但是资产阶级不接受‘人民阵线’采取的这些改革,反而深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演说的影响,因而他们不愿和德国、意大利作对,法国精英社会中的一部分从政者和许多军官将领形成了这样的政治默契。还有一点是从经济因素考虑,当时法国愿意与德国进行经济合作,比起法国的传统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将会是更有吸引力的经济伙伴。”

  自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在欧洲西线发动强大攻势,耗时仅5周便占领了首都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大片领土。法国继任总理贝当元帅向德国求和。1940年6月22日,法德签署《德法停战协定》,正式宣告法国投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协议签署地正是一战结束时德国向法国及其盟军签署投降书的地方。1940年7月,法国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建立了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维希政府。历史学家科戴尔指出,维希政权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法国和平主义幻想的产物。

  科戴尔表示:“他们(法国人)被和平主义所困,采取了纯防御型的军事思想。我们最能指责它(法国)的是,(二战时)在德国占领的所有欧洲国家中,唯一坚决和德国通敌的政权就是(维希)法国。它给纳粹德国输送了什么呢?除了坦克、卡车、飞机、农产品,还有劳动力。今天,有一些政界人士说‘维希政府是可以被原谅的’。不,维希政府不能被原谅,因为它和(纳粹)德国通敌,联合它的警察队伍攻击犹太人、抵抗运动的成员和共产党员等等。我认为这是法国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

  法国诺曼底地区冈城纪念馆展示的藏在罐头盒里的方铅矿矿石收音机。一名法国抵抗运动成员利用它来收听英国广播公司播发的关于备战诺曼底登陆的消息。在纳粹德国划分的法国占领区收听英语广播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科戴尔谈及的“维希政府是可以被原谅的”言论,出自去年10月,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的创始人让-玛丽·勒庞做客法国BFMTV电视台时所做的回答。并非第一次有出格言论的让-玛丽?勒庞当时表示,维希政府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法国人。法国主流政党对此纷纷谴责,即使在国民阵线内部,许多成员也公开对他进行了批判,甚至要在政治上与其决裂。

  另一方面,法国政府对于维希政府相关历史特别是其反犹行为的承认确实也经历了较长过程。1995年7月16日,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出席法国警察逮捕13152名犹太人的“冬赛馆”事件42周年纪念活动时,才首次公开承认维希政府曾协助纳粹德国将数万名在法犹太人运往德国的纳粹集中营。法国人朗布亥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法国现在和之前的几届政府能承认以前犯下的一些错误很好,不管是维希政府通敌,还是那时把犹太人关押到集中营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多年闭口不谈。”

  就在法国沦亡之际,6月刚出任法国国防和战争部副国务秘书的戴高乐将军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他在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强调“无论发生什么,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自由法国”(1942年7月改名为“战斗法国”)运动从此拉开序幕,成为法国在海外反纳粹德国侵略的重要力量。戴高乐将军在海外筹建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逐步拥有了武装力量,“自由法国”政府获得了当时法属非洲地区的承认,在北非的法军后来参加了诺曼底和普罗旺斯的登陆作战。

  与此同时,国内各个抵抗组织的抵抗运动逐步开展,吸引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他们以游击战方式进行武装对抗,同时发行地下报纸,传递第一手情报,救助落于敌后的盟军士兵逃出占领区。二战历史学家热内维埃对此表示:“法国当时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尽管当时的法国受到德军的占领和维希政府的统治,也有很多法国人决心抵抗,对这一切说不——不接受军事的失败,不接受纳粹思想,也不接受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很多法国人甚至外国人不顾生命危险加入了为法国而战的抵抗行动中。”

  为协调针对纳粹德国和维希政府的斗争,从1942年起,“自由法国”与法国国内抵抗运动的关系愈发紧密,这也为之后法国抵抗运动力量联合盟军备战诺曼底登陆、最终解放法国做了准备。1943年5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一些政党和工会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由戴高乐派遣的代表让?穆兰任主席。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于1944年2月也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任命的皮埃尔?柯尼希担任司令。1944年10月,“内地军”的人数由年初的近10万人增长到40万人,其中的主力队伍是法共领导的“自由射手和游击队”。

  在海外,“战斗法国”总部于1943年6月从伦敦移至阿尔及尔,戴高乐在此建立了 “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机构,从而使国内外的抗德斗争有了一个领导核心。1944年6月,戴高乐在诺曼底登陆、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前夕,宣布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为收复法国领土和恢复国家政权做准备。在热内维埃看来,法国抵抗运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团结:“首先,它团结了法国境内的抵抗运动和包括戴高乐将军领导的在法国境外的抵抗运动。再者,特别是1943年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成立后,它团结了当时法国各党派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社会党和右派的小党派等,以及法国总工会和法国天主教工会联盟等工会。抵抗运动为解放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法国推动联合国成立和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打响2个月后,盟军向法国腹地推进。

  8月19日,巴黎人民在巴黎解放委员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与德军进行巷战。数万名“内地军”是起义的核心力量,12000名民警队的官兵也参加起义。当时,巴黎城内有2万多名德军。24日和25日,“战斗法国”的第2装甲师——勒克莱尔师和盟军中的美军第4步兵师开进巴黎,与“内地军”相配合共同消灭德军残余据点。25日,勒克莱尔将军奉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之命,在巴黎接受德军投降,戴高乐则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的身份进入巴黎。巴黎解放,宣告维希政权的覆灭,离法国全境解放又迈进一步。

法国著名二战历史学家克劳德·科戴尔

  热内维埃在评价法国抵抗运动时认为,抵抗运动不仅为法国在二战期间反抗德军占领提供了军事力量,更对法国国家独立、法国战后在国际舞台中占得一席之地做出了巨大贡献。热内维埃表示:“法国抵抗力量举行的起义使巴黎得到解放,不仅在军事层面有重要性,而且从政治层面来说,对法国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也有很大的意义。加之美国曾打算一旦帮助法国解放,就要设法掌管法国,就像它对意大利所做的那样,但事实并非如其所愿:法国参与抵抗运动的成员统治了法国。一方面是由于全民的团结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在于武装起义这一战略意味着并非只是等待盟军的支援。”

  在巴黎解放当天,戴高乐来到巴黎市政厅发表了演说,他赞扬了法国的抵抗精神,强调了法国人民在自身解放中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历史学家科戴尔指出,不论是戴高乐此番言论,还是庆祝巴黎解放时抵抗运动的军队与盟军一起亮相香榭丽舍大道的阅兵仪式,都意在向外界暗示维希政权只是一段插曲,法兰西共和国从来没有停止存在过。科戴尔表示:“戴高乐的讲话试图让大家相信,全法国都进行了抵抗,都反对纳粹主义,都反对和纳粹德国合作。事实不是这样,但这是一种政治策略,因为法国需要在经济、政治、行政层面重新启动。”

共产党党史资料馆负责人、二战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热内维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