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欧洲,中企加快步伐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许立群
“2015年中国国有和民营企业在欧洲共投资200亿欧元,较2014年增长了44%,创历史新高。过去5年中国平均每年对欧投资达100亿欧元,而5年前这一数字仅为10亿欧元。”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教授在苏黎世的一个论坛上介绍了中国近年对欧投资情况。
“为什么要走出去?并购一个企业是为了得到资源、技术还是人才、品牌?获得这些之后,如何应用?”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管烨认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前一定要有战略思考,要十分清楚并购的目的,并做好充分准备。”金昇集团创立于2000年,以生产纺织机械起步,但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难以在国内突破的两个瓶颈:“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因此,我们需要走出去”。
管烨认为,“判断一个海外企业的价值,不仅要看其资产和价格,更要看它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对于高端装备机械行业来说,金昇看重的是产品的先进性和团队的持续研发创新能力。”“一些海外企业虽然业务表现一般,但拥有很强的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如果中方能增加其业务量,消化掉其现有的固定费用,企业就能很快扭亏为盈。”丁远教授评价:“金昇的并购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10年金昇集团收购了德国埃马克集团50%的股份。当时埃马克年销售额不足3亿欧元,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近6亿欧元,经营利润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2013年,金昇集团又收购了瑞士卓郎集团。2015年,新卓郎销售额达到10亿欧元。通过两次高质量的海外并购,金昇已在全球拥有1.2万名员工,产业分布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跨国集团。
瑞中商会主席菲利克斯认为,“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欧洲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市场嫁接。在激烈的竞购中,胜出者未必是出价最高的,而是能给企业带来足够信心的。”
菲利克斯介绍,欧洲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历史底蕴深厚、规章制度完善、福利待遇良好、工会组织强大,员工对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所以,面对来自不同生长环境的竞购者时,欧方总在揣摩对方的真实意图。尽管建立互信的过程比较艰难,但中企应通过细致的、坦诚的沟通与交流,消除欧方疑虑,增强合作信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特罗教授指出,“在国际并购中,存在一种‘七七规律’,即70%的并购未达到预期商业目的,其中70%的原因是文化因素,而文化鸿沟又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的差异。”但佩特罗并不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就是那个充满智慧的中国成语,和而不同”。
“吉利收购沃尔沃已近6年,其管理非常成功。”佩特罗赞赏地说,“战略性并购的本质是战略性合作。倚靠中国的广阔市场,沃尔沃重振雄风,凭借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吉利轿车升级换代,两个品牌各得其所、各领风骚。2015年,沃尔沃全球销量首次突破50万台,营业利润比上一年增加两倍多,是中国企业让这个欧洲老品牌再获新生。”
在佩特罗教授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向欧洲、走向世界,一种新的全球型企业文化正在形成。“这种文化淡化或打破了原有的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和局部文化特征,其核心特点是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这种文化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本报布鲁塞尔6月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2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