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开始起飞,亚轨道飞行体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现实
你也有机会到太空旅游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只有航天员才能上太空?普通人有没有机会也来一次“太空旅游”?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商业航天进入起飞阶段,商业发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日益增多,亚轨道飞行体验(航天器飞行高度一般在100公里左右,并没有进入近地轨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现实。
去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
“‘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目前每公斤载荷运载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首个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火箭公司董事长张镝兴奋地描述着“快舟”火箭目前的市场订单,“用户关心三件事,价格是否低廉,是否能按需发射,还有产品的美誉度。”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计划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五大商业航天项目,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
“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议价、赔偿、研发等航天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既服务于政府需求,更服务于市场需求,这才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服务政府需求的同时更关注市场需求,而后者,实质上就是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
在张镝看来,所谓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
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空间运输、卫星遥感等方面商业化进展显著,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美国,商业航天发展使航天成本大大降低。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给出一组数据:在商业发射市场,“猎鹰—9”火箭已经将商业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报告,同样一枚“猎鹰—9”火箭,由NASA研发至少要13亿美元,而商业公司仅花费了不到4亿美元。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效率明显提高。刘石泉说,首先是研制周期缩短,“猎鹰—9”从设计到首飞,仅用了4年半;其次是技术创新加快,“猎鹰—9”进行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系列试验,陆地和海上平台回收试验均取得成功。“商业航天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管理链条。”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迎来诸多利好:从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步伐。
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已于今年2月成立,太空旅游将分“三步走”
2015年,被称作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这一年,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
高红卫表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
火箭、卫星、飞行器等航天产品为人类探索太空而生,可以被称作是“硬科技”的集合体。正因如此,这类航天产品通常都耗资巨大。仅就发射火箭而言,最近一直在研发可回收火箭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每次的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这已经是较为低廉的价格。
一方耗资巨大,另外一方却又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因此,寻找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将日趋成熟的航天技术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和推广,从而做大和分享这块极具价值的“蛋糕”,就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的先行者,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已于今年2月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刘石泉介绍,该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就在前不久,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宣布成立,将打造商业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体验、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
据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的太空旅游可分为“三步走”,首先是临近空间旅游,主要依托飞艇等飞行器;再就是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即在距地球35到300公里的高空飞行;第三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之前经过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的发射任务试验,多项关键技术已攻克,目前正在进行十几吨级大火箭的研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太空旅游有望实现。
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已经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大大缩短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为商业发射提供了技术支撑。
“‘快舟一号’是为发射小卫星而量身定制的火箭。”张镝说,“快舟一号”的运载能力为250公斤,进入发射场只需要6人进行操作,在1天内可完成发射,极大降低了低轨小卫星发射的成本。
据了解,未来航天科工将推动湖北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等核心产业链。同时,他们还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把“硬科技”转化为 “真金白银”,还需政策法规护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晋湘说,将原本主要为政府服务的航天产品向商业市场开放,可以形成具备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市场环境,既以航天技术服务社会民生,同时又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火箭、卫星和飞行器这样的“硬科技”真正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商业航天产值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这其中,除了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对卫星数据的应用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李晋湘说,随着北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已经具备初步的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数据商业化应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很多空白,对于航天数据的商业化分发、销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都不明确,这使得航天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资源难以共享,应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据介绍,航天科工将发展商业航天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酝酿和实施若干具有商业航天特色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刘石泉说,未来航天科工将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等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并依托“快舟”“开拓”等多类运载系统、平台系统等设备,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未来我们可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开放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综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四院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梁纪秋表示。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