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元皓 李培松 沈小晓《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1日 第 15 版)
文物追索及回归备受关注,每一件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几乎都有波澜曲折的故事。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立法,在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追索流失文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从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追回部分流失文物,让回归文物彰显其原籍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巴西国际文化遗产法专家莱蒂西亚·哈特尔——
流失文物回归不仅有利于历史研究,对于建立文化和身份认同也很关键
今年6月底,丹麦国家博物馆宣布将其馆藏的一件图皮南巴斗篷归还巴西。这件斗篷通体覆盖美洲红鹮的羽毛,由巴西原住民图皮南巴人使用传统技术制作。据相关统计,现存这一类型的斗篷仅有11件,均制作于16至17世纪,后被欧洲殖民者掠夺,目前全部收藏于欧洲国家的博物馆中。这件即将被送还的图皮南巴斗篷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
“这件巴西原住民民族标志物品具有美学及历史双重价值,对图皮南巴人来说意义非凡。”巴西人类学家若昂·帕切科表示,图皮南巴斗篷制作工艺复杂精美,一件斗篷的制作周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时间,图皮南巴人只在特定仪式中穿着使用,他们认为斗篷承载着原住民祖先的文化习俗。
多年来,为了追回这件文物,巴西政府和民间付出了很多努力。巴西多名部落首领曾致信丹麦国家博物馆要求归还斗篷,许多巴西专家学者则利用在国际场合参加研讨会的机会介绍斗篷对于原住民的特殊意义,争取更多支持。
同样得益于各方共同努力,今年6月,名为乌比拉哈拉·朱巴图斯的恐龙化石也从德国回归巴西。该化石主体是生活在距今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的一种恐龙,是巴西东北部阿拉里佩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一。化石的回归对于巴西科学界和考古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巴西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研究所列出的“文物通缉数据库”,曾经在巴西联邦文化机构出现过但后来被盗抢或遗失的文物超过1640件。今年2月,巴西政府及相关文物研究机构与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合作推出《巴西红色名录》,列出了巴西面临非法商业化的五大类文物清单。该名录还被发放给世界多地的警察和海关,以便帮助他们识别这些文物。
近期,巴西国际文化遗产法专家莱蒂西亚·哈特尔牵头成立跨学科小组,在巴西政府官网上发布“巴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还”的提案。哈特尔表示,追索和保护文物是保障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流失文物回归不仅有利于历史研究,对于建立文化和身份认同也很关键。文物在异国他乡,会因脱离文化语境被异化,许多宝贵价值得不到完整呈现。”
巴西外交部附属的文化外交研究所所长马可·纳塔卡表示,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和民间力量协力向西方国家追索流失文物,越来越多文物成功回归原籍国,意义重大。
印尼教育文化与研究技术部主管文化事务副部长希尔马·法里德——
流失文物重新融入一个国家的历史叙事和文化链条中,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追索流失文物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年7月,荷兰政府正式将4组共计472件殖民时期掠走的文物归还给印尼,包括1894年龙目岛战争期间抢走的335件珠宝、来自巴厘岛的132件艺术品、4尊13世纪的古寺庙雕塑和1把马来短剑。2020年,荷兰将努桑塔拉博物馆收藏的1500件文物归还给印尼。
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印尼的许多文物被荷兰等国的殖民者非法掠走。自1945年印尼独立以来,印尼与荷兰就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谈判一直没有中断。2021年,印尼政府设立“荷兰印度尼西亚文物藏品归还委员会”,与荷兰方面开展合作,对仍在荷兰的印尼文物开展研究,最终目的是使这些文物回归。该委员会主席古斯蒂·普贾表示,印尼在文物追索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与国际上兴起的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呼声有关。“我们不仅要拿回被掠夺的文物,还要与相关国家继续合作进行文物研究。”
近年来,印尼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和政策,规范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交易和出口,并批准或接受了一些涉及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国际协议,包括《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和管理水下文化遗产宪章》《东盟文化遗产宣言》等。《印度尼西亚遗产法》授权政府通过已批准的国际协议等方式,追索和管理从国外回归的文物。
印尼教育文化与研究技术部主管文化事务副部长希尔马·法里德表示,印尼追索流失文物取得了重要成果。“流失文物重新融入一个国家的历史叙事和文化链条中,具有特殊意义。”
埃塞俄比亚文物研究学者阿塞法——
追索和保护文物,需要推动建立更完善的文物回归国际合作模式
埃塞俄比亚拥有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战争掠夺、偷盗走私等因素,许多文物流失海外。埃塞俄比亚旅游部长纳赛西表示:“那些承载着埃塞俄比亚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文物遭到掠夺、盗窃、非法出口,转而出现在美欧国家的一些博物馆、研究中心和收藏家等手中,让人感到痛心。我们强烈要求归还这些文物。”
2020年11月,埃塞俄比亚成立遗产归还国家委员会,旨在通过外交渠道追索流失文物。2022年12月,法国归还了上世纪从埃塞俄比亚掠走的740件文物,主要为古代石器和动物化石,这批文物可追溯到200万至1万年前。2021年,埃塞俄比亚驻英国大使馆追回了一批马格达拉文物。追溯历史,1868年英国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袭击马格达拉要塞后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埃塞俄比亚遗产归还国家委员会发表声明称,这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遗产归还”。
为追回更多流失文物,埃塞俄比亚持续推动国际合作,先后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等。
“无论距今多久,流失文物承载着原籍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共同推进文物回归和保护,是政府和民间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埃塞俄比亚文物研究学者阿塞法认为,追索和保护文物,需要推动建立更完善的文物回归国际合作模式,同时各国自身要建立起完备的文物保存和管理系统,各方协力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