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超奕《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18 版)
建设中的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楼全景。 |
筑路架桥、钻山入地、追风逐日,今年以来,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展现了中国建造、中国制造的高超能力,也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力支撑。
本版今起推出“走进重大工程一线”系列报道,带大家了解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展,感受中国建设者的勤劳与智慧。
——编 者
甘肃兰州,丝路重镇,滔滔黄河穿城而过。
黄河以北50千米处,一片“钢铁黄河”波光闪耀,即将成为支撑“空中丝路”的新枢纽。它就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同时也是甘肃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兰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进展如何,有什么亮点?日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跃上新水平
T3航站楼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兰州机场年设计吞吐量将提升到3800万人次
7月上旬,记者来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登上观测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如火如荼,一座巨大的“鼎”形建筑尽收眼底。
“这就是机场新建的T3航站楼,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比现有T1和T2航站楼的总和还要大4倍多。”指着前方蜿蜒伸出的四条指廊,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楼工程项目执行经理钱路瑶告诉记者,每条指廊长336米至422米不等,外形曲线柔和,取“九曲黄河”之意,主楼的银灰色屋面镶嵌着22个天窗,每个面积有400平方米,就像黄河泛起的涟漪。
机场正前方是另一栋主要建筑——综合交通中心,它在周围绿化带的映衬下,构成我国传统饰物“如意”的造型。“设计之初,我们就注重将甘肃人文特色充分融入建筑当中。”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何有善补充道,“甘肃省的版图像一柄‘如意’。”此外,丝带状的换乘中心被绿树环绕,仿佛沙漠里的“丝路绿洲”,让旅客一到机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甘肃气息。
“如意”内部,别有洞天。这座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是全国首个落实空铁(轨)换乘流程优化的综合客运枢纽,汇集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地下20米深处,连接着兰张三四线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地下11米深处,预留了地铁站台;地面上,则是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停车楼,从新建的机场高架桥乘车前往市区,耗时将从现在的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为何要扩建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
“现有机场设施已跟不上快速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何有善解释道,兰州机场T1、T2航站楼的年设计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随着西北地区旅游、商贸活动日渐活跃,机场服务能力趋于饱和。到2019年,年旅客量已超过1500万人次,硬件设施不足的短板逐渐凸显。
经过多方论证,2020年9月,总投资达330多亿元的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至今累计完成投资264亿元,占总投资的79%。“兰州机场的年设计吞吐量将提升到3800万人次,更好满足旅客出行需要。”何有善说。
应对新挑战
解决巨大屋盖吊装、支护桩和工程桩“一桩两用”等建造难题
同步提升48个篮球场大小的屋盖;为直径超过60米的双曲面支撑柱安装“龙骨”;在22米深的“峭壁”下打桩作业……兰州机场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体量巨大、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建造中遇到了许多罕见的难题。
“我们聚众力、集众智,积极运用新技术、突破新工艺、创造新工法,在攻坚克难中积累建设先行经验,在高效实践中收获一批创新成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楼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栾蔚说。
——智慧建造,广用新技术。
走进T3航站楼三层,灰色的钢结构屋盖犹如一张巨网,覆盖在国际出发厅上面。
这片屋盖面积达2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篮球场,重达3500吨,是2000辆越野车的总和。“你可能不信,我们将这个庞然大物一次性提升,只用了6个小时。”栾蔚颇为骄傲。
吊装如此巨大的屋盖,难度极高。栾蔚解释说,屋盖是多层网状钢结构,安装施工时,要设置50多个提升点,将它提升18米,就像在空中“搭积木”,稍有不慎,就可能歪斜、散架。更难的是,屋盖中间高、四边低,还是不规则的双曲面造型,这就要求提升速度和转角角度各不相同,又要协同配合。
为保障一次成功,现场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先是预拼装。屋盖由3.8万个杆件拼装而成,它们外形相似,但有细微差别。施工方使用三维模型来生产杆件,使尺寸精准无误,且每根杆件都标有二维码,对应拼装位置等信息,大幅提升准确率。
再是智慧提升。提升前,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反复优化提升点的速度、角度,筛选最佳方案。
提升后,还有智慧监测:屋盖内设有600多个健康监测传感器,裂缝、变形等数据能实时上传,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安全高效,创造新工法。
步入T3航站楼一层国际到达厅,地面光亮整洁。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造“峡谷”。
航站楼工程项目技术主管许迁迁介绍,由于高铁线路要从地下贯穿T3航站楼,因此要在站厅中线挖一道22米深、245米长、14米宽的基坑,用来建高铁隧道。为了不耽误工期,隧道施工的同时,还要同步搭建航站楼一层的混凝土结构。
“垂直基坑相当于20多米深的峭壁,更何况它上面就是航站楼主楼。基坑越深,对主楼的梁、柱、板等结构影响就越大,必须确保不发生晃动或位移。”许迁迁说,当时有200多名工人在底部作业,安全保障要求极高。
地下地上同时开工,对成本管控也带来挑战。按传统工法,需要先给基坑打一排临时支护桩,待隧道完成后,再打永久工程桩,用于支撑航站楼的混凝土结构。这样一来,时间会多花80天,成本也会增加2倍。
经过勘测,隧道支护桩和航站楼工程桩的位置基本重合。建设团队创新实践,走出一条“一桩两用”“永临结合”的新路。为增强承载能力,他们将每根桩的直径从0.8米加粗到1米;为确保经久耐用,制作工程桩的混凝土添加了抗硫酸盐、抗渗水的新配方;为防止位移,工程桩深入地下40多米,并在基坑上方横向固定上百根粗钢管……一系列新方法,将工期缩减25%,并形成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
“当前,我国不少新建或改扩建机场都要融合多种交通方式,我们形成的建设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许迁迁说。
——恪守匠心,突破新工艺。
T3航站楼以南1公里处,是飞行区新建的4号下穿通道。这类通道在三期扩建工程中共有4条。建下穿通道需要开挖涵洞,建完后,为恢复地面平整,就要进行土方回填。
“对于土方回填,机场工程的施工要求高于其他工程,这也是飞行区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甘肃路桥高架桥及落客平台项目经理魏明礼说,一般工程回填后,土壤会产生2至6厘米的沉降,形成地面错台,而在兰州机场工程中,下穿通道上方就是飞机滑行道,若有明显错台,可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沉降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
从厘米级到毫米级,为“抹平”看似不起眼的错台,建设团队下了苦功。魏明礼介绍,近20米厚的土层,以前按30厘米一层回填,如今精细到15厘米一层,填了130多层;为压实桥背、墙背的边角地块,还要用小型压路机结合平板夯机压一遍;整体压实之后,再用高速液压夯机继续补强。
精耕细作,促成高标准施工质量。经过测量,新工艺的压实度提高2个百分点,沉降量压缩至3毫米以内,达到飞机滑行道通行要求。
发挥新作用
将提供“四型机场”优质服务,助力区域发展和扩大开放
“3年多来,我们克服高海拔、风沙大、气候寒冷以及疫情等重重困难,集中攻坚,航站楼建设创造了137天内完成5093根工程柱的新速度,最高峰时,每2平方米就有1人在施工,最终,航站楼主体结构提前33天完成任务。”钱路瑶说。
目前,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施工全部完成,转入机电安装和室内装修阶段。数十家参建单位正合力冲刺,力争在明年10月建成运行。
扩建后,兰州机场将成为集无缝换乘、绿色景观、商贸业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机场,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将来,旅客还没进T3航站楼,就能体验到‘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机场’优质服务。”机场信息部副部长徐远征展望起扩建后的新场景:旅客抵达综合交通中心,使用平板机器人自助泊车;进入航站楼,安检柜台刷脸通过,托运行李在线查询;漫步楼内,灯光、供暖、空调分区节能控制;登机时,近机位率80%以上,登机桥远程操控、自助接机……
机场扩建,将带来多重经济社会效益。
看当前,有利于稳就业、扩投资。何有善算了一笔账:建设高峰期,工地务工人员超过1.3万人,为当地解决了大量就业需求。除了拉动传统基建投资,机场还添置了一大批专用设备,包括行李系统、安检系统、新型登机桥、牵引车等,国产化率超过90%。
看长远,扩建后的机场辐射更广,助力区域发展和扩大开放。甘肃旅游资源丰富,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景点分散,难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今后,兰州机场将增加旅游航线,连接敦煌、嘉峪关、张掖等更多景点,构建起1.5小时“旅游圈”,为旅客畅游大西北创造便利条件。
兰州机场扩建后,国际航线开发能力和航空货运能力也将提升。“未来,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基础更牢,将与周边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合力,助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临空经济再上新台阶。”何有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