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鑫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4日 第 18 版)
博世汽车电子苏州工厂智能生产线上,检测员正在检查电路板运行情况。 |
“正式入驻!”前不久,在近百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赛诺菲生物医药研究院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这家赛诺菲设在亚洲的首个全球研究院,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将达到2000万欧元。
不远处,赛威电机(苏州)有限公司的新基地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一期建设占地6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封顶,到年底建成投产后,不仅产能将翻一番,最新一代数字电机也将同步引入中国。
无论是新增投资的“头回客”,还是追加投资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扎根落户的背后,见证着苏州工业园区稳外资的成功实践。今年一季度,园区利用外资迎来“开门红”:新增外资项目89个、同比增长59%,新增注册外资8.2亿美元,其中注册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达14个,保持历史高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苏州工业园区何以能吸引外资持续涌入?外资企业如何看待中国的投资机遇?记者采访了园区负责人和外资企业。
吸引什么样的外资?
优化项目结构、注重外资质量、讲求综合效益
打开招商引资企业名录仔细品读,苏州工业园区吸引外资的方向逐渐清晰。
优结构,新兴产业成主力军。
以芯片形式将电子元件和机械硬件相结合,让电子系统像人体感官一样学会看、听、闻。基于对消费类电子传感器的市场洞察,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测试扩建项目。“项目计划扩大投资3.6亿元,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增加30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00亿元。”公司政府事务总监杨明珠介绍。
不仅是博世苏州,日立汽车新能源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友达光电创新中心、硕腾生物疫苗研发制造项目……翻看企业清单,无论是新设外资,还是增资扩产,一批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加速集聚,成为园区利用外资的鲜明底色。
数据显示,2020年,园区新设外资项目295个、增资项目142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70%以上。
提质量,本土研发是新趋势。
3月17日,历经数年研发,丹纳赫旗下贝克曼库尔特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全新推出的流式细胞分选仪从苏州工厂下线发往全球各地,这一在中国本土实现研发制造的产品将面向世界提供基因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要将世界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更要下决心把中国本土研发、生产的新产品、新技术带向国际市场。”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中国区总裁李冰说。
这家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创新是园区利用外资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园区瞄准全球龙头外资企业引入优质项目,不断推动存量企业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开展本土研发。”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增效益,集约利用变新标杆。
大金空调建立研发中心,会同多平台开展技术攻关;松下在现有中国空调销售总部基础上,将住建空间产品销售总部落户园区……无论是已竣工项目,还是待开工基地,资源集约水平和项目综合效益成为园区利用外资的重要考量。
“经过27年的开发建设,土地等资源逐渐稀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价值成为园区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向,推动‘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型势在必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此次重点项目的集中签约,既代表了园区产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也将为园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何以获得外资青睐?
招商队伍专业过硬、亲商服务高效便捷、产业生态完善成熟
苏州工业园区何以能吸引到如此高质量的外资?入驻外资企业几乎异口同声:“这里有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流的营商环境,基于招商队伍的专业能力。
“就它了!”从全球选址到最终落户,前后经历3年多,苏州工业园区终于从罗氏集团10多个亚太基地的备选地点中脱颖而出。
“此次选址不仅投资大,而且是首个亚太生产研发基地,对集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罗氏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政府事务负责人石冬梅对园区招商团队的专业性印象深刻。“我们生产所需的关键进口生物原材料无法进口。获悉此事后,园区招商团队持续跟进,多次往返中德两国,通过海关总署开展境外现场风险评估,最终促成两国相关部门签署备忘录,获批进口许可证。”
对于这一点,赛诺菲集团也感同身受。“本以为企业比政府部门反应快,没想到他们的反应速度比我们还快!”赛诺菲中国区公共事务和市场准入副总裁朱海鸾感慨,由于选定的地点竣工验收进度无法满足项目入驻的时间要求,园区招商团队协助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加快推进落实,确保了企业如期入驻。
一流的营商环境,在于高效便捷的亲商服务。
引得来,还要留得下。去年10月,一面鲜红的锦旗送至苏州工业园区报关有限公司,上面的金色大字格外打眼——“精准破解疑难、助燃发展引擎”。
这面锦旗来自园区赛威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疫情防控期间,企业产线物料进口受到较大影响。”总经理赵刚说,获悉企业诉求后,园区工作人员迅速为企业策划了中欧班列铁路进口方案。以特殊监管区域铁路拼箱等新模式,保障原材料进口,助力企业走出困境。
通过定期走访提供靠前服务,已成为园区的一种管理服务机制。前不久,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遇到一件烦心事。“生产所需的真空包装电子材料在口岸检验时,非真空环境拆包导致部分产品报废无法使用。”杨明珠说,园区有关负责人实地了解情况后,多方协调,邀请海关工作人员上门做真空检验,累计减少企业损失约80万元。
“亲商服务没有终点。”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道出诀窍:要让外资企业从愿意来到不想走,就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企业提供从引进落户到开工运营,从投资促进到并购融资等全过程价值链服务。
一流的营商环境,要靠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成熟。
吸引外资、留住外资,需要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链。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是先引进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发展,再围绕一些大型跨国龙头企业布局产业链,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链、强链、扩链。
赛诺菲便是园区完善产业生态的见证者。“药物的早期基础研究投入是一个长周期投入,短期内很难产生税收收入。但园区不以税收贡献论短长,而是看中总体生物医疗产业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加快审批、人才引进等多项落户支持。”朱海鸾说。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过硬的招商队伍、良好的亲商服务以及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共同构筑起园区优质的营商环境。
外资如何助力园区成长?
稳外资,还须从监管创新、人才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
外资给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了什么?走进生产车间、研发中心不难发现,那就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产业发展的活力。
导入生产节拍时间管理系统实时控制生产流程、通过智能平台实现无纸化现场管理和智能故障响应……眼前所见的这座智慧车间位于博世汽车电子苏州工厂,凭借着数字化制造的领先实践,今年3月17日,企业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博世汽车是最早入驻园区的外企之一,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与园区转型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扎根园区12年,园区每年的鼓励方向和惠企政策都在完善,不断服务我们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造蜕变。”杨明珠介绍,目前博世苏州已成为博世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今年的销售收入有望增长10%左右。
外资企业的成长又带动了园区产业链升级。园区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一方面,园区很多外资企业成为母公司的重要布点,很多工厂成为全球的样板工厂或质量标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了本地供应链体系,也培育孵化出一批服务于外资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
企业兴则园区兴,产业强则园区强。如何将外资企业的发展信心转化为持续投资,成为摆在苏州工业园区面前的新考题。
“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外资企业,在持续监管创新、人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园区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看来,这对园区来说既是新挑战也是发力点。
监管举措瞄准创新。随着外资企业从生产型制造迈向研发型制造,将逐渐涌现出更多新业务新需求。如在跨境研发上,需要在研发耗材及样品快捷审核、研发设备全球调配通关便利、进口关税优惠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优化服务。
人才支持发力高端。目前,园区已引进外国高端人才1689人,占江苏省近20%。不少外企对进一步提升外国人才的工作生活便利性、获得感、归属感需求强烈。今年2月,苏州工业园区升级推出19项便利化新举措,其中外国高端人才互认等方面在全国领先,进一步放宽了外国人才在园区创业就业的条件。
开放政策力度更大。未来,园区将研究深化对外开放、自贸区挂牌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拓展区域总部、供应链、检测认证、保税维修等新业务、新模式,更多聚焦重点企业诉求、开展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重点项目原料进口、产品注册、标准接轨、新业态拓展、通关便利化等事宜,深化现代服务业招商、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案例。
春日草长莺飞,站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广场上,户外大屏幕上“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几个大字格外惹眼。近处,金鸡湖上水鸟翩然,远处,新基地建设热气腾腾,在这片产城融合的盛景里,苏州工业园区的外商投资正涌动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