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经济 >

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须提升产业链水平

2019-09-23 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须提升产业链水平——
 
补齐短板 韧性更强(经济新方位)
 
 
本报记者 韩 鑫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何为产业链的韧性?现阶段,我国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如何,增强产业链韧性还需补上哪些短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我国产业链完备,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强
 
  “分析一条产业链,前端包括研发、设计、采购、材料,中端有加工和组装,后端涵盖物流、销售、品牌等服务。”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所副所长冯媛认为,所谓产业链的韧性,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时,产业链各环节所表现出的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和缺失的能力。
 
  就企业来看,产业链的韧性体现在采购和销售两端的“可替代性”。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缪荣介绍。
 
  在国家层面,“经济全球化时代,为寻求资源最优化配置,一国的部分产业链环节往往分布在国外,应通过多种策略尽量避免这些环节集中到一国或一家企业,以提升产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形成足够产业链韧性。”缪荣说。
 
  从中国的发展实际来看,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链水平是否强韧?冯媛认为,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发展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应该说,我国产业链完备,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产业链韧性较高。”
 
  同时,我国的产业链已逐渐形成自身独特优势,拥有面向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一方面,近年来平台化网络组织、智慧供应链不断发展,催生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资源整合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燕表示,“另一方面,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居民消费升级为技术应用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不断吸引国内外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激发着产业链各环节的活性。”
 
  ●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仍有“断链”隐忧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这就要求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然而,对照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来看,依然存在较大的补足空间。李燕分析了产业链现代化的几个主要指标:从产业技术来看,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能自主可控;从供应体系来看,产业供应链灵活高效,具有较强抗冲击能力;从控制力来看,本国头部厂商具有较强垂直整合能力,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要素支撑来看,产业链要和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撑。
 
  “当前影响我国产业链韧性、制约产业链现代化的短板主要是产业基础能力较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断链’隐忧。”李燕说,另外,基于品牌、技术、关键资源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链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尚未形成。
 
  从外部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综合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变化导致的渐进产业转移和产能被动外迁的双重叠加效应,冯媛说,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对拉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一“补链”
 
  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具备较为强大的产业配套基础和产业链生态优势。在此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提供丰富的应用需求,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提出,要通过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和升级,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链的核心能力。
 
  从产业链本身来看,首先要识别短板,对“断链”逐一“补链”。缪荣解释,需要瞄准产业链中配置在海外且替代性弱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短期内,可以从市场、交易、法律等多个方面,增加供应商毁约成本,如以专利互换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技术供应。”
 
  长期来看,想方设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核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明皓认为,应开展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与之相配套,要开展政策全流程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注重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同时,不妨鼓励支持一些龙头企业。”缪荣说,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对整个产业链拥有强大的掌控力。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其在上下游产业链的主导性地位,将有助于基础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