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经济新方位·今年工作怎么干④)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
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面临总量和结构双重挑战,稳就业如何继续?怎样确保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如何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稳存量扩增量
提升就业能力
“多亏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免费教我炒茶技术,给我提供就业岗位,让我们家能顺利脱贫。”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秀凤参加了脱贫技能培训,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仅春茶上市的一个半月就收入7000多元,当年实现脱贫。
周秀凤说,在老师的培养下,她已掌握了从采摘、炒茶再到拉火全部工序所需的技能,还被推选为茶园管理员,收入又增加了5000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自2018年年中以来,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有进。
从数据看,核心指标运行良好。201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实现了低于5.5%的预期目标。市场供求基本平稳。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保持在1.25,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上升,说明招聘岗位数量依旧大于求职人数。
“展望2019年,就业仍然面临总量和结构上的压力。”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总量上的压力主要受宏观经济影响。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要实现一定目标的就业总量存在不小挑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说。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则源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李长安表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新产业新动能的发展,劳动者在适应新行业新岗位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结构性失业。
面对双重挑战,怎么办?
莫荣表示,针对总量问题,要先稳存量再扩增量。通过加大企业稳岗补贴、失业保险费返还、加强对小企业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对面临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进行帮扶,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和用工稳定。同时,通过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扩大就业容量。
解决结构性压力,则应加强对失业和下岗转岗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最后,还需做好兜底工作。通过实行常住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落实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为可能遭遇失业风险的劳动者提供支持。
加强政策联动
患者用上好药
福建省福州市的梁先生2014年罹患肺癌,一个化疗疗程需要21天,花费8000元至10000元不等。
2018年11月1日,他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拿到治疗药物盐酸安罗替尼。该药物经谈判进入医保,价格已从过去的每盒6200元降到3409元,医保报销后,平均每个月个人仅需支付3000元。
“现在病情基本稳定,以后只需服药就能控制。”梁先生说。
“我国一直在推动将救命救急药物纳入医保。”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2018年,国家实行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同时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议价的方式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其中有10种药品为2017年后上市的新药。与平均零售价相比,这些药品最少降价三成,最高可达八成,平均降幅56.7%。
此外,对于因病致贫等群众,国家和各地都有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有的地方报销比例超过90%。在以上几项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患者负担大大减轻。
最近国家正在组织“4+7”城市开展药品带量集中采购试点,将包括几种抗癌药在内的25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研药纳入采购目录,实现了平均52%的大幅降价。
未来如何完善政策,让患者用上更多救命救急药物?
朱铭来说,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应加强政策联动,深化三医联动,比如对于部分已纳入医保的高价抗癌药,卫健部门是否考虑放宽药占比限制,促使医生合理用药。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认为,未来需要对医保目录进行结构调整,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首先,通过降低报销标准等,把大量的辅助用药医保支出费用降下来;其次,采用谈判议价、带量采购的方式促使原研药降价;第三,推动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对高价原研药的使用替代。建议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同时还要打击医保骗保行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联动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保资金使用的效价比。
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房住不炒”
“没想到能专门为我协调一套安置房。”住进了新房子的重庆市民杨家平感到了“满满的幸福”。
杨家平是重庆弹子石大佛段正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被征收人,由于行动不便常年坐轮椅,需要一套方便轮椅出行的安置房屋,而现有的安置房源中,没有特别合适的。
了解到杨家平的情况后,征收工作人员迅速协调业主单位为其专门提供了一套方便出行的安置房。这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位于一楼,两室一厅,整洁明亮、交通便捷。
2018年底,全国棚改已开工626万套,超额完成年度580万套的目标。自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以来,“出棚进楼”居民达1亿人。
自2016年提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以来,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市场预期出现了积极变化。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坚持“房住不炒”,对于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和住房市场稳定这两个政策目标至关重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长期坚持。
刘洪玉表示,在中央统一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基础上,应结合调控政策对当地市场影响的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调控政策,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既有效避免调控政策一刀切,也促使地方政府从被动调控到主动调控。
怎样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需要遏制过快上涨,也需要防范大幅回落。刘洪玉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调控应该永远在路上,只是调控方式应该尽快向行政和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综合施策方向转变。
同时还应加强研究,让调控政策更加科学有效。“比如目前相当多的人认为,一线城市的首要任务不是努力增加供应而是坚决遏制投机,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正是因为供给不足且有严格的供应限制才给投机提供了机会。”刘洪玉认为,“科学供应,既能满足住的需求,也不会成为炒的对象。”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必须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下一步应加快完善住房、土地供应、房地产税收、租赁等制度,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预期。
(本报记者李心萍、李红梅、邱超奕、赵展慧、蒋云龙)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2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