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串起港口“朋友圈”(一带一路5年间)
本报记者 丁怡婷
港口是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海运方面,我国企业参与了许多港口的建设经营,海运服务覆盖沿线多个沿海国家。这些港口如何熠熠生辉?记者日前前往位于“东方十字路口”——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和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进行采访。
全球50%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散货海运及2/3石油运输都要取道印度洋。处于黄金位置的汉班托塔港具有发展海运的先天之利,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发展较为滞后。招商局港口接手运营以来,新变化悄然发生。
港口作业效率提升。以滚装业务为例,此前港口每小时大概滚装100辆汽车,如今提升至130辆左右,货船停泊时间及成本降低不少。汉班托塔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操作部副总经理冯铭介绍,这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以前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管理模式,连寻找、放行车辆都得靠人工,前不久我们上线了散杂货码头操作管理系统,如今作业调度、闸口管理都更加智能和规范。”
经济发展动力增强。“随着港口业务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不到一年时间,周边的土地价值增值了3—4倍,工资涨了两倍。”对于港口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汉班托塔国际港口集团操作总监提萨深有体会。
从汉班托塔驱车5小时左右来到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有序摆放在堆场。这个由招商局港口投资建设的南亚地区唯一深水集装箱码头,2013年开港运营后,将东西主航线的海运时间缩短整整5天。
“老港区水深受限。如果码头没有投入使用,12000标箱以上的集装箱船都无法进入,科伦坡港的全球排名也不可能上升那么快,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二十三位。”斯里兰卡港务局主席帕拉克拉玛说。
依海繁荣还要绿色低碳。“发动机噪音少了、难闻的汽油味也少了。”最近,工作5年的30岁吊车司机纳迪斯亚感觉工作环境更舒适了。这得益于码头投资625万美元,完成全部40台龙门吊及40个集装箱堆场的“油改电”。
据介绍,“油改电”每年可减少企业成本约145万美元,并将龙门吊的柴油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总量减少95%。在帕拉克拉玛看来,码头的“油改电”有利于绿色码头建设,也给港口其他企业做出了表率。
“码头近1500名员工,中方员工只有18名。35年特许经营期内可为当地创造超过7500个就业机会。”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首席执行官黄鹏介绍。对于一些优秀员工,还有机会参与招商局港口的共铸蓝色梦想培训计划,到中国学习港口、航运等相关知识。
民心在交融,梦想在共筑。一个个港口犹如镶嵌在海上的明珠,串起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经贸之路和友谊之路。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