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服务区也要高质量(经济茶座)
朱 隽
在说走就走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路通车、有服务区能停车歇脚这样的“硬需求”,而是从“标配”转向“高配”,更加重视人性化、个性化、安全感、幸福感等“软需求”
春节、“五一”、“十一”……每逢节假日,繁忙的高速公路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尽管可能面临被堵上几个小时的尴尬,但依然挡不住人们驾车出行的热情。近些年,我国高速公路路网的快速延伸、运输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出行意愿,说走就走的自驾游成了不少人外出的首选。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交通数据显示,小型客车中长途跨省、跨区域自驾出行需求不断增长,公路运输小型客车总流量超过3亿辆次。
而随着高速公路出行人数增加,对于服务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关于服务区的“吐槽”也多了起来。“槽点”多集中在:服务功能少,有些服务区能提供的服务至今仅限于加油、如厕等,购物货架上只有种类有限的方便面和面包可供选择;基础设施差,有些服务区停车位少,卫生间数量不足,想冲水洗手还没有自来水;服务水平低,大车小车混停无人引导,餐饮区苍蝇乱飞、污水横流无人清扫……
“吐槽”背后,其实折射出人们出行需求的巨大转变:不再满足于“走得出”,而是对于“走得好”有了更多期待。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表现在交通出行上,就是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路通车、有服务区能停车歇脚这样的“硬需求”,而是更加重视人性化、个性化、安全感、幸福感等“软需求”。比如更多人希望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连锁品牌餐饮和购物场所、干净舒适的休憩空间、完备的信息咨询服务、卫生安全的儿童游乐和母婴设施等配置。高速服务区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如果不尽快改善,恐怕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从“标配”走向“高配”的转变。
事实上,增加功能、改善设施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而言,也并非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赔钱买卖。调查显示,南方某省的高速服务区过去日均服务司乘人员3万人次,产生消费的人数约占10%。在引入星巴克、罗森便利店等各种业态的品牌经营后,整体消费人数提升近40%,整体日均营业额也较之前提升了20%左右。经营业态的增加还催生了用工需求增长,周边更多的群众在服务区找到了工作机会。
改善服务区的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还需要“软”“硬”结合。就硬件而言,要从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善,为服务水平的改善打牢物质基础。就软件而言,一方面要以人为中心,增强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从改善车位设置、开设母婴室、咨询台等小处着手,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还应运用现代科技,通过增加具有区域特色、文化品位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也要硬起来,别让该有的服务和管理只是停留在纸上、墙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如此,高速公路服务区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出行的休憩驿站,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要。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9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