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大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观点)
——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②
本报评论部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已经站上了对外开放的历史高点,也因此获得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开阔视野
上海西部,一片“四叶草”熠熠生辉,等待八方来客。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是即将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场地。这片“四叶草”,将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上海世博会的“东方之冠”一样,见证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历史进程。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开放的总结,源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19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低于非洲的平均水平。通信业开放后,强势进入的西方电信设备公司一开始价格高、服务差、供货慢,但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程控交换机每线价格没几年就从500美元降到50美元。消费者最终得了甜头,而中国企业也在与世界级对手的竞争中迅速发展。40年白驹过隙,扎进世界经济大海的中国,曾经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最终还是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回头看看过去40年,开放对于中国,并不是有些人刻意歪曲的“搭便车”,而是通过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不断释放内生动力。而开放的中国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个不停息的巨大引擎,一个不断发育和完善的巨大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仅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就全部履行完毕,在削减非关税壁垒、放开外贸经营权等方面,中国同样说到做到。目前,中国在快递、银行、财产保险等54个服务分部门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在计算机、环境等23个分部门允许外资控股,在电信、铁路运输、旅游等80个分部门给予外资国民待遇。“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这些无不说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了,就绝不会关上。
“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口,中国领导人推动进一步开放的宣示掷地有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有利于持久和平、包容增长、共同繁荣的事情,无论困难多大都会尽力去做。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直接将投资自由化推至新的高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拓展了改革创新的空间;推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则展现出捍卫自由贸易的信心与诚意。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打造一个包容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充分反映世界贸易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已经站上了对外开放的历史高点,也因此获得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开阔视野。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国将更多关注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交流。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学习大国”的自我定位不能改变,继续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同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回想1851年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主办方曾试图游说中国参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婉拒了邀请,而上海商人自行送去伦敦参展的“荣记湖丝”却获得了大奖。今天,“不一般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加,预计到会国内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开放自有一种推动进步、启人心智的力量。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将不断带给我们勇气和定力,也将不断带给世界惊喜与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