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并存的中东欧经济(经济透视)
于 洋
在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随处可见,折射出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欧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为4.3%,低于去年的5.9%,但仍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波兰、匈牙利和拉脱维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0%、4.4%和4.2%,居欧盟前三。捷克的人均GDP已经接近葡萄牙。
在欧洲,中东欧国家长期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梯队”——体量小、起步晚、发展不平衡。但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自身优势逐渐显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比较宽松的生产环境,使中东欧地区成为西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承接国,在制造业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踏上了快车道。例如在欧盟失业率最低的捷克,约有35%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是欧盟国家中比例最高的。该地区发展速度较快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主要承接了西欧国家的汽车制造业,欧洲经济稳健之时,其经济发展就会更加迅速。
与此同时,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开始从欧盟凝聚政策预算中吸收资金。这一轮资金援助始于2014年,主要受援国就是中东欧诸国。欧盟援助资金大量涌入,促进了对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中东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心剂”。
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繁荣相比,中东欧国家的本轮经济增长看起来更可持续:银行状况改善,投资在增长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消费对借贷的依赖减少,更多依靠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道,西欧的银行正将后台工作向成本较低的中东欧转移,英国脱欧也将导致一些金融业岗位从伦敦迁出,到中东欧寻找机会。
不过,中东欧各国经济发展前景并非没有隐忧。一方面,西欧国家转移而来的产能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这种模式过于依赖西欧经济体的资本和市场,一旦外部出现危机,其自身也将遭遇明显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欧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过度依靠传统制造业的中东欧经济随时可能成为“明日黄花”,这意味着各国即便在高速增长期,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感。
此外,中东欧国家还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紧缩的考验。由于长期受生育率偏低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加之年轻劳动力多移居收入水平更高的西欧国家,该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中东欧国家接受的欧盟援助资金将面临削减的可能。中东欧国家要摆脱对欧盟投资的依赖,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