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业:跌跌不休 路在何方(港澳在线)
本报记者 陈 然
香港特区政府于3月31日公布香港零售业最新数据,今年2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数字为370亿港元,较去年同月重挫20.4%,创下自1999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扣除价格变动后,2月零售业销货数量也比去年同月急跌19.5%。
立春已两个月有余,香港零售业却退入“凛冬”。曾被誉为“全球最贵街道”的铜锣湾罗素街商铺租金已跌去大半,昔日人流熙攘的尖沙咀“名店街”此时也生意冷清。零售业遭遇“港囧”,未来的出路和机遇在哪里?香港能否重夺“购物天堂”的桂冠?经济学者和业界人士众说纷纭,议论不一。
不复当年盛况
零售形势严峻
作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香港的经济活跃度主要体现在市场活跃度、商场人流及游客数量上。2003年开始施行的内地旅客“港澳个人游”政策为香港零售业注入大量“新鲜血液”,一时间香港收获了“购物天堂”“美食天堂”等美誉,业界一片盛况。
然而十年高速发展,一朝止升急跌。自2014年下半年起,转折点悄然显现。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2014年全年零售总额同比下跌0.2%,是11年来首次倒退。此后,零售业一路下坡,至今连续跌足12个月。
离记者住所不远的弥敦道贯穿旺角及尖沙咀,是传统的人流旺区,如今虽然行人依旧拥攘,却早已不复当年“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盛况。
街道两旁的周大福、周生生等珠宝首饰连锁店内顾客寥寥,店员整齐地站在门口,紧张地留意着每一位驻足的“潜在客户”,不时向过路行人推介店内的折扣优惠。广东道上一众奢侈品店门前,排队进店的人龙已消失无踪;就连新开张的苹果店也出现“销售人员比顾客多”的窘境,买单无须排队,最快一分钟即可完成。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6年首两个月,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零售额同比跌24.2%,电器及摄影器材跌26.7%,汽车及汽车零件跌21.2%,药类、化妆品、服装等均未能幸免。
有人说,零售业是香港的“鸡肋”,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不足5%,占比低、增值低,就算旅客减少,本地居民购买力下降,也不足以影响香港的整体经济状况。
但大部分经济学家仍旧认为,零售业是香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其兴旺与否直接影响着市民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信心。且零售业可为港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每10个劳动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零售业。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郑伟雄形容现时的零售业市场“形势严峻”,如果零售额持续出现两位数的下跌,不排除各企业未来出现“结业潮”和“裁员潮”。
本质问题凸显
业界“自救”有招
“跌跌不休”,香港零售业是否真的“回天乏术”?香港品牌总商会创会会长赵振国却并不这么悲观。
日前,香港品牌总商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进行零售业现状调查研究,赵振国在报告中列举香港零售业“赖以生存”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充足的世界各地商品货源、零售批发商丰厚的资金和经验以及与内地频繁的经济交流等。
他为记者分析说,内地赴港旅客人数持续走低,零售业免不了受其拖累,但即使“个人游”规模扩大、吸引到更多过夜客,也只能短期助零售业“回暖”,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业界面临的本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例如盲目模仿欧美经营方式、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求、电商网络发展较弱等。
以电商发展为例,香港虽然也有团购网站,其规模和影响力却远不如中国内地的“淘宝网”等。记者身边有位本地建筑师朋友,曾在淘宝网上订购了木材和工具,“漂洋过海”运到香港后自己锯木、组装,给家里修了道木门。他请记者参观时笑说,“这种体验在香港难有”。
赵振国在报告中建议说,政府应拨款成立专门关注零售行业发展的部门,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资助力度,帮助企业系统化管理。
此外,特区政府还应改变现有的土地政策,有计划地增加商场面积,例如在新界郊区建立综合性的购物中心,同时把空置的厂厦改为主题零售批发中心。
只不过,这些建议目前尚未被政府采用太多,决策部门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挽救”政策。面对惨淡行情,业界频频使出“自救”招数。
仅2015年,全港各区工商联便举办4次“全港购物节”,共吸引到3500余家商户参与,有新加入的小商户表示,“将购物节视为冷淡市道下仅存的求生机会”。最近的一次购物节更打出“撑经济、撑民生、撑商户”的口号,期望以此改善零售业大幅滑落的局面。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李鋈麟表示,90%参与商户的生意额均会增加,其中少部分可提升销售额两至三成。
而大型连锁零售商也同时打响“自救保卫战”。化妆品零售企业莎莎率先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手机软件进行产品促销,招揽顾客;零食专营店“759阿信屋”借成立5周年之际举办大规模酬宾活动,成功吸引大批本地客源;专营日本平价家居用品的“日本城”也全线促销,个别商品降价三四成,主攻街坊客户群。
本地品牌“扩张”
颓势反成机遇
高昂的商铺租金一直是零售业的“大敌”。有统计显示,香港铜锣湾旺区的商铺租金曾一度“贵绝全球”,力压纽约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租金每英尺价在10年间飙升250%,除奢侈品店外无人敢接。
随着业内市场走淡,奢侈品店、珠宝钟表行等无法承受昂贵的租金连番撤走,冲天的铺租“泡沫”宣告破裂,核心商圈平均“劈价”三成,更有甚者减租六成力挽租客。根据戴德梁行发表的最新报告,铜锣湾铺租同比跌12%,已“降格”为全球第二贵的商业街道,其中“全港天价铺王集中地”罗素街已有8间商铺易主,减租均超过四成。
赵振国认为,商铺租金的颓势,却正是香港本地中小品牌“扩张”的好时机。
在香港中环元创方拥有一家自主设计童装品牌店的梁晓怡对记者说,她这几年已经在元创方积累了不少固定客源,一直希望可以入驻商圈旺区,扩宽市场,“之前的天价铺租实在无法负担,但此番‘降租潮’可谓是把机会送到手边”。她向记者展示心仪的商铺照片说,实地走访后已基本确定租铺位置,很快就将签约,开设品牌在香港的第一间分店,预计业绩不跌反升。
梁晓怡不是孤例,许多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都表示,现时终于有能力进驻一线铺位,在旺区打开本地品牌市场的“一片天”。在铜锣湾经营多年的翠苑甜品店曾于几年前因“贵租”被迫迁出,如今趁租金回落,逆势开设5间分店,生意反而越做越红火。
业界纷纷预料“铺市仍未见底”,但有经济学者表示,奢侈品零售业务风光惨淡,不再以天价“争铺位”,可有机会令本地中小品牌进驻核心商圈,原本“整街金铺、珠宝行”的景象现可转为多元化的生态发展,不失为一件益事。
也有分析师认为,此次零售业市道下滑,可视为香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契机,本地中小品牌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倘若能保障民生安定,业界眼中“最黑暗的时代”也许就是香港经济转型的最好机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