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金海观潮:捉“老鼠” 靠什么

2015-01-26 08:26 来源:人民日报

捉“老鼠” 靠什么(金海观潮)

    午言

  ■铲除“老鼠仓”,根本上还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挠痒痒”的惩罚难有足够威慑力,想要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市场氛围,前提是明确释放“捉住必重罚”的信号

  内幕交易向来是最容易触动投资者神经的话题。近日,中信证券大股东在“利空”消息发布前大量减持,中国南车和北车的高管也在重大重组停牌前交易对方公司股票,这其中仅仅是时间点巧合还是涉及内幕交易?很多投资者对此提出质疑。

  在此之前,证监会通报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执法情况,有39人涉嫌利用华夏基金公司、海富通基金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等20家金融机构的未公开信息,被移送公安机关。由于涉及多家大型投资机构,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内幕交易如过街老鼠,人人痛恨。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其违背“三公”原则,直接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在于它会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基础,将其比喻为资本市场的“毒瘤”毫不过分。近年来,监管部门打击内幕交易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被捉出来的“老鼠”也越来越多。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内幕交易案件依然层出不穷。日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认为,当前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案件仍然易发多发,新型案件增多、违法手段交叉、案情隐蔽复杂。可以看出,捉“老鼠”依然是市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捉“老鼠”,首先要靠“人”。过去,证券监管部门的“主业”是发展,是审批,后端监管环节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监管转型的推进,人员配置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事中监管部门和事后监管部门。证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监管系统对上市公司监管有600人,对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监管有780多人,稽查人员有770多人。人员力量应当说已较为充足,但也存在自成一体、协调不足、忙闲不均等问题,有些派出机构的全年新增立案数甚至为0。如何统筹使用、形成合力,让监管人员在实战中提升“武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捉“老鼠”,还得靠新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可谓海量,如公司披露信息、交易信息、媒体信息、投诉举报信息等等,在茫茫信息中,仅靠肉眼寻找违法线索,人再多也难免挂一漏万。而且,随着市场发展,内幕交易也在花样翻新,手段各异,更增加了调查取证的难度。此时,就有必要“鸟枪换炮”,从“人工判断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提高监管效能。据了解,证监会自2013年下半年启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以来,已调查内幕交易线索375起,立案142起,比以往同期增长了两三成,尤其是一些常规手段难以发现的案件线索被挖掘出来,充分展现了新技术的威力。

  当然,无论是人员的增加,还是新技术的运用,只是有助于发现查证案件。铲除“老鼠仓”,根本上还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从这几年查处的案件看,内幕交易的司法惩戒过轻,如某号称“史上最大老鼠仓”基金经理最终只被判处缓刑,“挠痒痒”的惩罚难以形成足够威慑力。此外,出了“老鼠仓”的基金公司安然无事,利益受到损害的中小投资者索赔无门,都表明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想要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市场氛围,前提是明确释放“捉住必重罚”的信号,为净化市场环境构筑制度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6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