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
当时尚皮革小镇遇上新能源
陈俊华 黄丹凤
在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海宁借力浙江省打造特色小镇的契机,加快建设时尚皮革小镇的步伐。不仅如此,海宁正在经历着一场以分布式光伏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变迁,以一系列大型项目为依托,划出了一条漂亮的增长线。
“一条龙”服务下,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
“谁能想到,屋顶也能产生效益!”海宁皮革城电气负责人王永泉感叹说。
在海宁皮革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屋顶上,深蓝色的电池片矩阵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在企业运行维护中心,大屏幕上更新着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装机容量、实时功率、日发电量等数据。
海宁皮革城屋顶光伏项目是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总投资约5000万元。工程建设于皮革城屋顶,面积4.4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3.6兆瓦,年发电能力超过360万千瓦时。该项目带来的电能输送给皮革城使用,解决了企业约25%的用电,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缓解了用电高峰期压力,还有效地节能减排。据介绍,项目可促进每年少消耗1535.3吨标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824.3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15吨。
海宁皮革城作为全国首个依照国网公司新政策并网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初期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参考数据作为依据。为此,海宁市供电公司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全程跟踪服务。为皮革城光伏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并为接入系统工程开辟了“绿色通道”,多次优化并网方案。最终,2012年底该项目正式并网。
海宁皮革城屋顶光伏项目的成功并网,带动了海宁地区整个屋顶光伏安装热潮。2014年12月,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88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仅这一个光伏项目就可实现年发电量9680万千瓦时,可以为企业节省电费2000万元,全年可节约标煤30588吨、减排二氧化碳112138吨,不仅能有效缓解用电紧张,减轻企业用电成本,还能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
2015年以来,海宁将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推手,加速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为服务光伏发电项目,海宁市供电公司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条龙”服务中心为依托,优化光伏设备安装、并网流程,精简并网手续,由专门的光伏并网管理员全程跟踪每一项分布式光伏的安装并网工作,及时配合光伏企业顺利并网。同时,该公司还研发了光伏并网自动投切装置,进一步加强并网后光伏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对于新能源,在供电上海宁电网已经做到了100%全容量开放接入,在并网上也做到了全容量并网接入。”海宁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宋惠忠介绍。
截至目前,海宁已并网光伏项目660个,装机容量超342.89兆瓦,年发电量超过2亿千瓦时。2015年至2016年3月期间,该市光伏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8亿元、利润9亿元;光伏产品实现出口1.9亿美元。
家庭屋顶电站,让太阳能光伏“照亮”寻常人家
在推动光伏产业插上腾飞“翅膀”的同时,海宁市将目光瞄准了农村、居民屋顶和设施领域,推动光伏应用“飞”进千家万户。
马桥街道桐溪社区是一个新建社区,联排房的屋顶资源丰富,坡度合适,面积较大,正适合搭建光伏板。在省级新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的政策补贴下,不少居民争着当新能源的尝鲜者。
今年1月初,桐溪社区居民周海红家的屋顶装上了光伏板,装机容量3.12千瓦。周海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相关政策,用光伏发一度电,国家级加省级补助就有0.52元,再加上卖给国家电网的电费,每度0.45元,也就是说,发一度电收入约1元。
周海红家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3120千瓦时,预计每年收入3120元。安装设备投资3万元,大约10年能收回成本,而电站的寿命约25年,也就是说10年后发电都为纯收入。
除了打造光伏社区,海宁还利用光伏产业为家庭困难户“造血”。2014年春节后,袁花镇与晶科能源为首批10户低保家庭免费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据估算,这一项目每年将为每户低保家庭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海宁政府部门联合供电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探索包括“光伏下村”“家庭发电”“光伏扶贫”“农光/山光互补”在内的多种光伏发电模式。通过“集中连片、多样多元”的开发模式,建设村级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在减少碳排放、节省电费的同时,还能为居民家庭带来经济效益。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