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职业打假人挂靠神秘组织 买假千元起步,赔偿金7成要上交
南京已有超市内部传阅照片防范他们;工商部门称民间打假仍有积极意义
陈郁
加入条件
1精通相关法律法规
2服从安排机智灵活
3能和商家谈判索赔
工作要求
1服从分配听指挥
有人买问题保健品,有人买问题食品
2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问题商品价格低于千元不出手,能更多索赔
3必须忍受频繁出差
这个组织的打假范围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超市柜台前左挑右拣的顾客,并不一定都是在纠结买哪个牌子,他们很可能是在找过期或者是不符合规定的商品。
今年,职业打假人吴雷(化名)仅在南京江宁区,就依靠“火眼金睛”从商家那里索回了数万元的赔偿。
扬子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和前些年单兵作战的民间打假不同,如今这些“散兵游勇”已经开始进入公司化操作的阶段。他们打假商品不仅档次提高了,而且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
以前的打假散户突然有“组织”了
汤纯盛是南京江宁开发区工商分局的负责人,处理消费投诉是他日常工作主要内容之一。
在投诉人当中,有些人就是依靠投诉索赔而获利的民间打假人。然而今年他突然发现,来超市卖场“打假”的人一拨又一拨,原先个体打假的“老熟人”如今都有了“挂靠组织”。
发现问题大米狂买20袋
“什么商品有问题,他们就盯着买什么。”在汤纯盛的印象中,这些民间打假人士几乎每个月都会与他见面。
最近的一起投诉,发生在开发区里一家超市。一位消费者发现某品牌在售的大米外包装标识不清楚,就一下子买了20多袋,然后向工商部门投诉。“我们调查后,发现投诉人反映的问题属实。”汤纯盛说,这些被投诉的大米,外包装标注都是喷墨打印的,很容易掉色模糊。
然而,见到这位消费者后,汤纯盛发现竟然是“老熟人”。因为,他几个月前刚刚在另一家超市因为买了一堆问题商品,获赔了2000元。
随后,工商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法规,向商家指出了该批大米存在标识标注不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他们要求商家立即改正错误,对问题商品立即下架,同时依照食品安全法由商家向投诉人赔偿3000元。
私下搞不定就向工商举报
根据汤纯盛的统计,在今年前8个月他们分局所处理的申诉举报案件中,有7件是民间打假人士举报的,经调解,他们获得的经济赔偿超过万元。
“通常情况下,他们沟通不成的投诉,就会直接投诉到我们这里。”汤纯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很多时候工商部门似乎成为了助推他们索赔成功的“工具”。
汤纯盛说,通常情况下,这些打假人在发现问题之后会先与商家沟通,很多情况下商家都会息事宁人,但是有时候商家也会不认错。于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直接投诉到工商部门寻求援助,面对正常的消费投诉,工商部门都会履行执法程序,调查处理并约谈商家,往往到这个时候,商家会更容易意识到问题,很多问题便会被化解。
分工很明确全国各地跑
在汤纯盛的印象中,这些民间打假者的队伍在日益壮大,他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两个显著变化。
汤纯盛说,一是购买问题商品的金额在提高,以前他们这里所受理的个人打假举报,一般标的物的价值就在百元左右。今年以来打假者所购买的问题商品价值都没有低于千元的,这也提高了他们日后的索赔金额。二是专业分工明确。根据对今年所受理的个人打假投诉人的资料分析来看,投诉人分工清晰,有专买问题商品,有专买问题保健品,这些人在各自领域对相关法规了解非常透彻。
汤纯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有很多原先的个人打假者如今已经摇身变成了“组织”的员工,这些所谓的打假组织分工明确,而且打假范围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且每个人都有专攻的领域。
对话神秘组织成员
问:进组织有什么要求
苦学法规,找到漏洞能等两年
对于自己“民间打假人”的身份,吴雷直言只是为了讨生活,不过超市卖场不规范的商品确实为他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为了“讨公道”和“赚钱”,职业打假人必须得苦学法律知识。他们中一些人虽然只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但很早就买了电脑,在网上大量搜索与消费维权有关的案例。
“其实做我们这一行还是有套路的,有些法规的实施节点,就是我们开始找茬的时候。”吴雷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有些法规出台或是酝酿的时候,他们比商家盯得都要紧,最近的一个“大行动”就发生在今年年初。
早在2011年,国家就出台了针对食品标签的标识标注规范,要求商家在产品标签上,统一写明产品的营养含量。当时,国家给了厂家两年的缓冲期。也就是在两年后的2013年元月开始正式实施。
吴雷清楚地记得,正式实施之后,他们得到“组织”指令,要大规模去各地商场超市搜罗问题商品,结果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食品生产厂家忘记标注。
虽然这场“战役”让他们足足等了两年时间,但是最后的战果非常可观。
问:行动时需要注意什么?
先学躲保安,总部确认再下手
由原先的个人打假者,变身成为“组织”成员,吴雷坦言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相比于大超市和大卖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现在毕竟有了个团队,很多时候都会得到帮助。“说是公司,其实也就是一个民间打假者的团队吧,我从没有看过挂过营业执照,自己也没有听说国内有打假组织注册成功过。”吴雷说。
和以前一个人单打独斗不同,加入“组织”后的吴雷,每次必须要得到“组织”总部确认后再下手。吴雷说,“组织”打假追求的是成功率,因为商家对于他们这些民间打假人已经有了足够的警惕,面对一下子购买同一类商品的顾客都会加以区分,有时候发现异常情况就直接婉拒。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我们常用的战术。”吴雷说,有时候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待着,商家就很容易注意到你,每个保安那里都会有你的照片,只要你一进去,就会有工作人员跟着你,你如果想买什么商品,他就会直接通知营业员告诉你这款商品缺货,有时候自己真的口渴了想买瓶水,都可能会被拒绝。因此,他们公司就会定期调派打假人员,每个区域轮流转动。
问:发现问题商品怎么办?
赔多少和商家谈,自己留3成
对于打假的区域,吴雷说这里面也有学问,他们只会去一些大超市和大卖场去打假,一些个体小卖部是不会去的,因为前者正规且对自己的美誉度看得重,而后者经济实力本身也不强,就算买到问题商品想要赔偿本身就很难。
另外在打假区域的选择上,他们通常会首选一线城市较为有名的品牌为目标,在当地索赔成功后,就直接带着“问题”,直扑二三线城市的商场超市,往往这些城市的经销商尚未反应,因此他们可以一连串的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
在索赔的金额上,他们一般也不会“狮子大张口”,例如买到问题食品,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教条地盯着“十倍赔偿”的法律条款,通常都会有谈判的空间,因为有时候数额太大,走上法律途径反而不好办了。因此通常情况下一笔单子只要有2000至3000元的赔偿金额就可以了,向公司上缴然后自己留下3成的提成。
各方反应
超市内部传看照片
“重点照顾”打假者
一些顾客经常带着发现的“问题”商品来找超市说理,而且有几位顾客不只露过一面,这样来回几次后,再看见他出现在超市都有些别扭了,“感觉他一来就准有事发生。”
对于近日亮相频繁的职业打假者,多家超市负责人均表示,如果是因为超市自身的疏忽或考虑不周且要求合乎情理的,一定虚心接受并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但是现在不排除一些打假者在“恶意”找茬,这样就很令超市方“挠头”了。
对于民间打假者的出现,南京市一家超市负责售后处理的负责人直言,他们超市确实曾经内部传阅过一些职业打假人的照片,让他们要注意这些人来超市的购买动向。因为这些人好像对相关的规定、政策非常了解,买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索赔。
这位负责人坦言,作为超市肯定是要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但是工作很难尽善尽美,有些纰漏在所难免。在他看来,这些人其实应该是知假买假不应该算消费者,其行为不应受法律保护。这就像明知是赃物还去购买一样,难道“销赃”者的权益能受法律保护吗?
工商部门
按消费者投诉处理
江宁区工商局法制科的李淼表示,目前对民间打假人的最大分歧在于,如何判定其是消费者的购买身份。
根据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那么根据该条规定,民间打假人购买商品是不是生活所需呢?李淼说,南京的工商部门目前对于民间打假人的消费投诉举报还是按照消费者投诉来受理的。
对于民间打假人的存在,李淼说,在她看来这个行业的出现其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有些民间打假人为了“获利”,对于一些政策法规的解剖之深有时候强过厂家商家,甚至比一些执法人员都清楚最新的标准规范,有他们的存在,实际上也让这个市场多了一个产品安全的监督者,这就需要我们的商家更好地把控自己产品的质量关。
知假买假不受理?
6成网友投票反对
去年曾传出消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事后就质量问题进行申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可能不予受理。
人民网调查显示,有15.1%的网友(397票)表示“支持,确有类似王海者动机是为谋利”。
67.3%的网友(1765票)表示“反对,“知”与“不知”假谁说了算。
16.7%的网友(439票)表示“建议,商家诚信经营,质检加强监督”。此外,还有0.8%的网友(21票)选择“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