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渠门桥区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京华时报记者 朱嘉磊 摄
去年7·21特大暴雨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曾说,那场暴雨房山雨大,如果大雨降在西山,而北京是西高东低的地势,雨水将倾泻进城,那样带来的灾难将远超7·21暴雨,北京城区可能将被淹,后果难以预料。
新一季汛期来临,北京市从物资、调度、领导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筹划准备,北京在防汛和救援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一旦暴雨发生在西山,北京将怎么办?昨天,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接受了京华时报的独家专访。
□汛情
再发生7·21的概率较小
京华时报:今年发生7·21这种特大暴雨的可能性大吗?
潘安君:形势很严峻,北京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多,有些高峰时刻人口甚至超过3000万,机动车保有量500万,大量的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等,这些都给防汛带来了很多隐患。此外,北京市的地质条件特点决定了降雨的特点是局地、高强度、段时降雨。通过多年来的分析,这种短时强降雨每年都有几次,比如7·21降雨中心集中在房山,而延庆根本没怎么下雨,房山的雨水在10多个小时之内达到几百毫米,最高点甚至达到500多毫米,所以说这种短时、高强度的降雨就是北京市的特点,因此不能说今年不会发生7·21这种特大暴雨。通过目前的分析,只能说像7·21这种极端强降雨,今年发生的概率比较小。
京华时报:我们应对短时强降雨,最大的防汛难题在哪里?
潘安君:因为短时强降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积水,同时最重要的是,短时强降雨发生在山区,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带来的危险和人员伤亡,远远比降雨的主灾害还要严重,所以说我们今年的防汛工作要把各个层次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包括组建了7个防汛专项指挥部,分别负责房屋、交通、地下管线、救援物资等具体内容,我们也是为了应对这个难点。
□预防
安排专人对外分析雨情
京华时报:今年的防汛工作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和改变?
潘安君:最大的改变是,今年开始,在大雨到来两三天前,我们就将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市民介绍分析雨情。以前暴雨来临时,我们才做这个汛情通报。而今年呢,打个比方,6月5日北京将下大雨,那么6月3日或者4日,我们就有专业人员坐在电视机前,分析这个即将到来的雨情,让市民人人了解雨情,社会各方面都能提前了解采取的措施,这样老百姓能提前知道自己的时间和出行安排,雨情信息通达到社会各个层面,让暴雨到来的信息传递减少时间周期,提高响应的速度。再说到7个指挥部,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比如有人说教委也很重要啊,中小学生的安全逃生肩负责任,但实际上目前成立的7个指挥部都是统一由防汛办来调度,只是其中6个承担日常防汛工作,而1个防汛宣传部是负责跟媒体互动,把防汛的预警和工作情况,及时向社会市民公布。
京华时报:市民政局介绍,今年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规模,新增加可应急保障4万人的市级救灾储备物资。全市筹备总量已达到可应急保障20万人的规模,您具体解释下?
潘安君:是的,我们按照城市人口1%的比例配置,准备的救灾物资,包括水、食物等等,这些物资不管灾情持续多久都能让受灾群众有保障。此外,灾后重建的机制我们也有,一旦发生大灾,我们立即启动重建机制。启动后,各部门如何建房,如何保证生命安全,都有明确的联动机制。
□隐患
西山若强降雨威胁城区
京华时报:7·21之后,有专家称,北京是西高东低的地势,如果大雨降在西山,雨水将倾泻进城,那样带来的灾难将远超7·21,北京城区可能将被淹,后果难以预料。
潘安君:当然,西山降雨对城市的威胁比房山降雨对城市的威胁大得多得多。比如香山、玉泉山这些西山地区,直接和城市相连,下了山就是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形成山洪冲到平原,北京的海淀等西部城区就首当其冲,因此对城市的威胁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应对的重点。
京华时报:那么一旦西山强降雨,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呢?
潘安君:我们主要通过河湖调度、城市排水等方式化解洪水。比如发生暴雨时,我们将密切监视降雨进入北京市行走的路线,雨水一旦西移,我们要保证洪水下山后,尽快归入河道。这样需要我们提前把河道腾空,比如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永定河引水渠、南旱河、北旱河这些都要提前降低河湖水位,甚至排空,让洪水入河,防止城市被淹。
□救援
救援人数比去年多6万
京华时报:目前的救援力量主要有哪些?
潘安君:当一个区域发生洪水,被淹没后人员的救援,我们今年主要有3股救援力量参与,除各个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外,还有驻京部队、武警部队、社会民兵预备役等参与人员救援。抢险救助力量的总人员是23万人,去年7·21特大暴雨比这少得多,大概17万人左右。23万人中,16个区县占16.8万人。今年总的救援人数比去年多出近4成。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待民间救援力量的参与?
潘安君:当然,民间救援还将发挥重要力量,比如去年的蓝天救援队参与了排险,包括受灾的京港澳上的南岗洼路段的抢险,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抢险。再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爱心车队,7·21发生后,当时他们从机场疏散旅客,也帮助我们做了有益的工作。今年的救援工作,包括我们每个作业救助点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这些社会组织的力量如果参与救援,一定要提前跟我们沟通。目前各级防汛电话都公布了,提前沟通或者登录网站了解救援情况和需求,能保证所有救援力量的有效发挥。当然,市民抢险救助的积极性可以肯定,但提前沟通更能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人员过度集中可能会带来交通堵塞等问题。
京华时报记者 文静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