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要闻 > 热点 >

深度观察:欧盟“旋转门”难掩隐性腐败

2015-01-16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欧 盟 “旋转门”难掩隐性腐败(深度观察)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任 彦

  欧盟机构的换届工作不久前全部结束,但当地舆论对于离职高官的关注并没有随之终结,而是盯住他们是否通过“旋转门”进入私人机构担任要职。“旋转门”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此指欧盟委员会委员、欧洲议会议员以及欧盟其他机构官员在离职之后转换角色进入私人机构工作。

  尽管有一系列的防范和惩罚措施,但“旋转门”在欧盟政商两界之间转得越来越快,而且更加隐蔽。欧盟监察专员艾米莉·奥莱利前不久向欧委会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希望欧委会加强监管,打击“旋转门”现象。“‘旋转门’是一种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官员和议员的信任。”奥莱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欧洲观察”旋转门监测项目负责人维基·卡恩对本报记者说,每到欧盟机构大换班的时候,“旋转门”现象就异常火爆。“很多即将离职的官员和议员心思早就不在本职工作上了,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在公职时积累的资源谋取私营机构的体面职位。”

  专门研究欧盟机构“旋转门”问题的马克·佩雷拉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在2000年就有6名前欧委会委员通过“旋转门”在私营机构“华丽转身”。从2010年以来,近一半的前欧委会委员通过“旋转门”“成功转型”。

  为防范“旋转门”现象,1968年欧洲理事会就决定为离职后的欧委会委员发放任职工资40%至60%的过渡期津贴,为期三年。“发放这笔津贴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这些官员的经济独立性。然而高薪并没有养廉,欧委会高官一手拿着高额津贴,另一只手早就伸到了私人机构。”《欧洲政治》杂志最近发表文章这样评论道。

  2010年12月,欧委会颁布实施了《欧盟委员会委员行为守则》《欧盟委员会委员与各部门关系守则》和《行政操作守则》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性文件,以约束数万欧盟机构工作人员。文件规定,欧委会委员在离职后的18个月内必须向欧委会说明自己将来的就职意向。如果其就职意向与原先的公职存在利益冲突,需征求一个专设的工作伦理委员会的意见。如果欧委会委员没有及时进行说明,或者说明遭拒后坚持上岗,欧委会就会采取诸如扣减过渡期津贴等处罚措施。

  “欧委会的这些规定语焉不详且软弱无力,最后往往因无法找到确定的利益关联而大开绿灯。”欧盟透明度和工作伦理规范游说联盟在一份关于欧盟“旋转门”的研究报告中写道。该联盟认为,只有实施更严格的行为规范,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旋转门”的生存土壤。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严苛的预防和惩治措施无法彻底关上利益之门,因为这道门已经深深嵌入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内。利益掌控者可以不断在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穿梭,输送利益,维持支配性地位。

  (本报布鲁塞尔1月1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6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