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恐袭”为欧洲提了什么醒?(国际观察)
本报记者 严 瑜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日报道,法国警方已逮捕与巴黎《沙尔利周刊》(又译《查理周刊》)杂志社枪击事件相关的数人,但3名涉案嫌疑人中的两名仍然在逃,另有一名在早些时候向警方自首。“这无疑是一场恐怖袭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如是说。1个月前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人质劫持事件仍让人心有余悸,恐怖主义的阴影又悄然飘至欧洲大陆。
恐怖阴云笼罩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7日报道,当天中午,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总部遭到一伙手持冲锋枪和火箭炮的武装分子的袭击,导致12人死亡,多人受伤。
这是法国本土40年来遭遇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恐怖袭击。
事实上,在近两三年间,法国一直被恐怖主义的阴云所笼罩。2013年,美国《时代》周刊曾引用法国一位高级安全官员的话称,法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极端主义和恐怖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接二连三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为此提供了佐证。
仅在2014年圣诞节前夕,法国图尔市、第戎市和南特市就相继发生极端主义分子持刀袭警、驾车蓄意撞人等多起暴力袭击事件。在此之前,零星的恐怖袭击以及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更是让法国政府头疼不已。
另据报道,有近200名曾在叙利亚与伊拉克参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法国籍极端分子已经返回法国,成为随时可能引爆法国国内安全问题的“定时炸弹”。
对此,2014年11月,法国议会通过一项反恐法案,授权安全部门关闭恐怖组织的网站,并禁止可疑人员离境。
然而,防不胜防,恐怖主义的枪声还是再次在法国响起。
长期矛盾激化
法国为何频频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
分析此次《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恐怖袭击事件,直接原因是这本被称为“反穆斯林典范”的杂志屡屡刊登与伊斯兰教相关的讽刺漫画,给了恐怖分子进行报复性袭击的借口。
然而,这只是导火索,背后隐藏的深层因素更值得法国反思。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西方国家与伊斯兰文化的矛盾长期存在,穆斯林移民在这些国家往往很难获得文化与宗教的认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作为穆斯林移民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法国政府在相关问题上处理不够妥当,此前出台的禁止本国伊斯兰妇女在公共场合穿戴面纱等政策更是添油加火,激发穆斯林的普遍不满。
这些矛盾恰恰为恐怖主义提供可趁之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国际恐怖主义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已有矛盾,借机传播、鼓动极端思想,诱导被西方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族裔将攻击西方国家作为改变自身处境的手段。
此外,近年来,法国对前殖民地以及中东地区等国际事务的干预,以及在国际反恐行动中的活跃表现,也让其不可避免地进入恐怖主义的“黑名单”。
“国际反恐本身是一种正当行为,但西方国家往往将一己私利掺杂其中。”李伟指出,一些西方国家总是试图借反恐向其他国家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对其他文明又缺乏公正,这给恐怖主义鼓动反西方情绪、发动恐怖袭击提供了一个有利理由。
治标更需治本
“这是自2011年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以来,欧洲经历的最致命的袭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中称。发生在《沙尔利周刊》杂志社的恐怖袭击事件震动的不仅仅是法国。如今,整个欧洲都面临着新一轮更为严峻的安全形势。
李伟建指出,随着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正处于“真空状态”的中东地区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事发当天就发表声明称,英国将和盟友共同对抗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欧洲国家再次绷紧了反恐的神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根除恐怖主义,避免重蹈“越反越恐”的覆辙?
“国际反恐应当以国际社会整体的安全和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李伟认为,国际反恐行动在加强各国协作的同时,更应当尊重世界文化多元的客观实际,避免因一些国家的私心,反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蔓延间接提供“枪支弹药”。
此外,《沙尔利周刊》杂志社的恐怖袭击事件也让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看到,简单的以暴制暴只能治标,难以治本。“在国内反恐问题上,欧洲国家要避免将恐怖主义问题与民族、宗教、种族等其他问题相联系,或由此对少数族裔形成歧视。”李伟认为,欧洲国家只有让本国少数族裔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并在加強对伊斯兰文化了解乃至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的和睦相处与彼此宽容,真正解决恐怖主义可能利用的矛盾,才能缩小恐怖主义的活动空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0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