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要闻 > 热点 >

60余年历史“袖珍村小” 校长:接班14年我怕它消失

2014-01-13 12:2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接班 14 年 他最怕“袖珍村小”消失

  爱心网友登山给村小送爱心。

  送来爱心物资的网友与全校师生在一起。

  90后老师苏新梦正在给四年级学生上课,这个班是学校人数最少的班。

  @华西城市读本 1月10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跟随一支爱心队伍,经过一路颠簸,走过一段陡峭的石板路和一段乡间泥泞的羊肠小道,来到了内江隆昌县天宝村小,揭开一段关于爱和坚守的故事。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学校石墙的一块土黑板上,粉笔抄写的《我的中国心》歌词、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还有几句名言警句是校园里唯一能够看见的“校园文化”。

  土黑板旁的一间教室里,传来一阵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课文的4年级班上的4个学生,是学校人数最少的班级。旧讲台、土黑板、瓦房校舍……这些是隆昌县天宝村小31个孩子和6个老师的真实写照。

  14年前,25岁的程诚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成为这里的负责人,并一直坚守到现在,但他担心,怕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A

  青山上的村小全校5个班 6个老师31个孩子

  1月10日早上9点,爱心队伍从内江出发,到达天宝村小已是上午11点10分。

  天宝村小地处一个山顶上,紧邻一口池塘,学生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能够看到外面的“山山水水”,当然,遇到刮风下雨,“风风雨雨”也能够钻进来。

  学校之所以在山上,据说是因为这所学校由当地的一座寺庙演变而来,6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发展至今,学校经历了兴衰更替。

  据了解,学生人数最辉煌时有300多人,然而现在,学校“跌入谷底”,仅有4个年级和1个学前班。

  按照相关规定,4个年级能够拿到编制的教职工应该有6名,不过,当地相关部门考虑到天宝村小的特殊情况,加大了教师资源的投入,多增加了一个有编制的教师岗位,现在有6名老师,1名后勤。

  10日,记者在采访时得知,有位老师请了产假,现在包括学校负责人在内,正常授课的老师有5名。不包括学前班的8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天宝村小有23个。

  B

  最小的班级4个娃一堂课 都成彼此最好的朋友

  学校土黑板旁的一间教室,是4年级的4个学生:叶银菲、刘凡、林莉、刘莉,他们组成了全校人数最少的班级。

  这间教室里可供照亮的仅有一盏白色的节能灯,四张课桌一字排开,和老师旧旧的课桌拼在一起,紧挨教室门口。即便是节能灯打开,在没有出太阳的白天,仍然能够看到室外明显比室内明亮。

  下课后,见到记者拍照,4个孩子摆出各种姿势。叶银菲最活泼,她抱着身边的3个小伙伴说:“刘凡是我弟弟,她们是我的姐姐。”实际上,这4个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叶银菲告诉记者,班上只有4个人,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为了要介绍自己,4个孩子争先恐后用粉笔在土黑板上写上各自的名字,并叽叽喳喳说自己住在哪儿。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是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打闹中度过。

  到了中午时分,距离近的孩子,就自己步行回家吃饭。距离远的,就把从家中带来的饭菜在食堂热热。为了避免弄脏饭菜,孩子们在家都先用大碗装好,再用一个碗反扣在上面,条件好点的则用的是保温桶。

  C

  90后老师的谎言吃住都在学校 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正在给4年级上语文课的老师苏新梦,今年23岁。据她讲,她家在隆昌县城,去年9月才考到这里来。但这所条件艰苦的村小,还是让这位90后偷偷地抹过好几次眼泪。

  “毕业后能够考上老师,还是有编制的,其实是很不错的了。”苏新梦说,和孩子在一起终归是幸福的,考到这里来之后,每每家里人问起这边的情况,她总是淡然带过,“这边还是可以,不错。”

  和她同时考进来的还有一位叫刘小凤的老师,是广元人,是学校唯一的外地人,而她面临着家不在本地等更加现实的问题。

  原来,天宝村小除了学校负责人和后勤之外,全部是清一色的女教师,最大的29岁,最小23岁。

  一周五天,老师们吃住都在校园,教室旁的房间就是老师住的地方。没有网络,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了唯一娱乐消遣的方式。■ 传承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兵哥哥”坚守村小14年

  在年轻老师中间,39岁的程诚资历最老,他是学校的负责人。在这里工作的老师,最长的不超过3年,而程诚已在天宝村小坚守了14年。

  1998年8月,程诚从部队退伍回到隆昌界市镇老家,他在天华乡的另外一所村小,天宫村小当老师,当时他的父亲程尊元在天宝村小当负责人。2000年,60岁的程尊元光荣退休,把接力棒交给了25岁的程诚。

  “我父亲在村小干了一辈子,他将责任交给我了我,我就要干好。”程诚以父亲为榜样,并在某些方面超过父亲,“我父亲曾被评为县上的优秀老师,我也被评为了四川省的优秀教师。”

  程诚坦言,这些年来其实自己有机会被“提”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虽然妻儿都在隆昌县城,但他始终没有选择离开。

  最重要的原因,程诚说,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教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孩子,他离开了,谁会像他一样这么贴近老乡们。“没有人比我更适合留在这里。”■ 担忧学生越来越少担心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程诚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条件的尽量到天华完小上学。另一方面,面临着天宝村小逐年递减的学生人数,他十分担心,“父亲把学校交给我,我不能让学校在我手中就没有了。”

  从家中到学校,程诚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住校期间,每次摩托车都停在老乡家里,再步行至学校。每次停车,老乡都会告诉他放一万个心,“家里养了2条土狗儿,有贼娃子它就会叫,放心!”

  “每次乘车遇到学生的家长,他们都会把我的票也买了。”在程诚看来,就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家长对他的尊敬和信任。

  程诚告诉记者,从天宝村小到条件好一点的天华小学大约有6公里,到界市镇约 8 公里,且交通不便,村里有条件去外面上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学生和家长都需要他们。这让程诚和他的同行们更加坚定,不能让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爱心在行动

  网友冒雨送爱心@华西城市读本参与

  日前,一篇关于天宝村小的网帖在内江的多个QQ群里传播,有人提议要捐款捐物,献上爱心去看望那里的学生。一呼百应,内江的网友们,不久便凑了近3000元爱心款,买了雨鞋、棉袜、铅笔等生活学习用品。

  1月10日上午9点,他们当中10多个代表集结在一起,准备驱车前往天宝村小。“你是‘温暖’吧?”“我是‘花花’,他是‘凤凰’”……这些人彼此不曾见面,以网名相称,但因为爱心,第一次见面就立刻变得熟悉起来。

  当天细雨纷纷,温度在10℃以下。经过一路颠簸,热心网友们将爱心物资送到了天宝村小。

  如果你关心他们,关心基层教育,请为他们点赞!或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111或@华西城市读本(新浪、腾讯),参与爱心互动。记者手记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为了能够让学校更好,程诚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乡下宁静的夜晚,为住校老师庆生;在中午饭点时分,为饭菜“寒酸”的学生夹上一块肉……

  他也看到更多现实的情况:学校旁的一口池塘存在安全隐患;通往学校的5条小路除了1条陡峭的石板路,其余全是泥巴路;学生人数越来越少……

  在内江,现有农村留守学生20余万人,在天宝村小上学的31个孩子,他们可爱、天真、无邪,这里的老师更是默默无闻,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

  这次采访能够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朴实纯真,让我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段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罗尹 摄影报道)